秦伯未:医文并茂一良师

医学生 医学动态评论5,481 views字数 1564阅读5分12秒阅读模式

秦伯未(1901年~1970年)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海派中医的杰出代表秦伯未,1901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名医世家。祖父笛桥、伯父锡田、父亲锡祺,均通儒精医。听长辈讲中医、国学长大的秦伯未,从小就爱钻文典医籍堆,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涉。

秦伯未少年学医即拜在近代伤寒名医、经方派大师曹家达门下。1919年中学毕业后,他又考入由丁甘仁创办的中国第一所中医学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近代以来,上海乃名医荟萃之地,丁甘仁在其中首屈一指。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创办之初,由于丁甘仁的声望、号召力及办学严谨,江浙沪一代名医先后应聘,群贤毕至。秦伯未躬逢其盛,得以常聆名医教诲,学问日进,与程门雪、许半龙、王一仁并称“丁门四才”。

秦伯未:医文并茂一良师

1923年,秦伯未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该校毕业并被母校延聘为讲师,从此开始了执教生涯。彼时的秦伯未由于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内科杂病,用药轻巧,疗效卓著,在沪上及全国都享有盛誉。临床、教学之余,勤奋的秦伯未还着手编著医学书籍,在20多岁时就完成《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和《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的编撰。这些至今仍是学习医案医话的重要参考书籍。秦伯未精于内经,早年写的《内经类证》、《读内经记》、《秦氏内经学》等著作合称“秦内经”,被中医界誉为“铁锥”,可锥开中国医学宝库的大门。此外,后来秦伯未还写出了《治疗新律》等中医诊断治疗著作、理论与临床之大成的《谦斋医学讲稿》,以及《实用中医学》、《辨证施治纲要》等教材多种,堪称医文并茂。

在研习中医的过程中,秦伯未深感中医典籍浩如烟海,流派众多,多靠师承面授,各承家技,虽有所长,亦有所短。而开校办学则可集思广益,兼收博览,是发展中医学术、加速人才培养的好途径。1927年,他与同窗及好友王一仁、章次公等共同创办了中国医学院(上海),章太炎首任院长,秦伯未掌管教务。至1939年因抗战停办,该校共毕业学生十二届,受业弟子不下3000人。

当时,社会上爱中医、学中医者数量很大,但中医学校有限。于是,秦伯未在办学的同时还创办了中医学社,主编《中医世界》等刊物发行全国,在中医函授教学和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30年,他还创办了中医指导社,月出刊物,传授中医知识,交流中医学术及临床经验,为中医从业人员及爱好者提供指导。这种办学形式突破了全日制学校之局限,更适合社会人士研习中医,成为后来中医函授、刊授教育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秦伯未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中医教育事业。1951年,他出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54年,他奉调北京到原卫生部任中医顾问,次年在中医研究院举办的首届全国西学中班执教,为国家培养了首批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1959年以后,他一直在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研究。

为了更好地用实践指导、丰富教学,奉调到北京后,秦伯未主动从原卫生部宿舍搬出,举家迁居北京中医学院家属院内,并承担起大量临床工作。每周两个半天门诊、两个半天查房,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得他的教学理论分析透彻、案例内容充实,深得学生好评。据学生回忆,秦伯未常常晚饭后去教室,向学生讲解日间诊治的病例。

即便如此,秦伯未还是发现,当时的中医院校教育中,中西医课程设置比例和考核方式不理想,主要是中医课时不足、基础理论掌握不够、临床能力欠缺。针对这些问题,秦伯未联合任应秋、李重人、陈慎吾、于道济等老教师联合上书原卫生部,要求大力加强中医经典课学习,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强化中医临床能力。这就是著名的“五老上书”。虽然该倡导最终因“十年动乱”未能得到落实,但仍对当时的中医教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直到1970年去世,秦伯未一生邃密岐黄,所教学生不计其数。在一首诗中,他这样表达自己一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的苦心:“拼将热血勤浇灌,期卜他年一片红。”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8月 24, 2013 08:30: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1446.html
  • 秦伯未
  • 海派中医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