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儿科专业医学生带教

医学生 医学动态评论4,008 views字数 3033阅读10分6秒阅读模式

首都医科大学自2003年起开始招收七年制儿科专业医学生,由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承担主要的培养教育任务。到2012年,完成了3届共70名七年制学生的培养工作。七年制儿科专业学生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现将相关带教经验总结如下。

1了解学生的教育背景特点

儿科系七年制学生入学后前3年需要在校本部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后2年在普通综合医院完成剩余的本科理论课程及临床实习任务。这期间,除教学大纲规定的儿科理论学习外,他们几乎不接触儿科临床。因此,当进入到儿科研究生阶段学习时,他们与长学制其他专业医学生相比无太大差别,其作为儿科医学生的特点并无体现。但经过5年的本科阶段培养,尤其是经过淘汰制的考试选拔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后,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以及良好的英语水平;且他们完成了大部分研究生阶段的理论学习与考核,因此在后2年的学习中,将主要投身临床,保证充足的时间完成临床思维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2避免偏科,全面培养

与统招研究生不同,七年$IJL科专业学生均将获得专业学位,其研究生导师几乎全都是临床一线的医师,其培养目标是毕业时能够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水平]。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临床
实践,培养其全面的儿科思维和基础,避免偏科及过细分科。因此不论导师什么专业,七年制儿科专业学生均须在非本专业的科室完成3个月的轮转。即,外科研究生要在内科轮转至少3个月的时间,并要求通过出科考核,要达到能够熟练完成对内科常见病例的诊断与处理的要求;内科研究生同样要在外科轮转,对外科常见的病例有所了解,熟练掌握换药、拆线等外科简单操作。经过培养,学生能够完成基本的非本专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儿外科:研究生能够治疗简单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内科常见病;而儿内科研究生能够完成简单的外科操作,如包扎伤口、换药等,并且能够识别常见的外科急症,如肠套叠、阑尾炎等,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全面培养的要求也对培养基地提出了要求,促进了培养单位的质量工程建设。

3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临床工作中,儿科医生相当一部分精力与时问用在与家长的沟通上。由于患儿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不适,因此问诊的对象常常由患儿转变为家长。而作为家长,在带孩子看病过程中往往心情急躁,不能准确描述患儿的病情,同时其情绪易受患儿病情的影响。若患儿病情不见好转,家长往往会对医生的诊疗过程产生异议乃至不信任,若此时不能很好地与家长沟通,则易产生医患矛盾。学生进人临床工作后,就要像住院医师那样直接面对患儿与家长,沟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教学中,一开始让学生自己模拟收治病人的场景,对可能出现的状况有一定的预判,对家长可能提出的问题有所准备。同时强调换位思考,即假设自己是患儿家长会有怎样的表现。有了这些准备,学生与家长交流时就会自如很多。同时强调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需要患儿及家长对医生的信任,若医生缺乏自信又怎么能够赢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因此除非有原则性错误,不主张在家长和患儿面前指出学生的过错,事后再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自尊,又达到纠错的目的。

4紧密联系临床,教学方向由“面”转向“点”

进入临床工作之前,学生的学习内容多是泛泛的基础理论;在实习期问,亦是多以“第三方”的形式出现,即以“看”为主,“做”得很少,难以对所学理论有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接触到具有儿科特点的临床工作后,首先要尽快了解和熟悉儿科特点,转变接待成人患者的思维;其次在“看得多”的基础上还要“做得多”。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通过对平常工作中细节的观察能够大体了解该生的工作能力,然后赋予与之能力相应的工作,循序渐进,鼓励其完成更高级的临床工作。其次,坚持做到“放手”不“放眼”。由于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不能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是说在法律上不具备独立行医的资格,这就要求教师在鼓励学生临床实践的同时要履行好带教的监督责任。例如,每天查房后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管床病人的医嘱,但在医嘱执行之前带教教师要认真核对,并签署自己的姓名或盖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临床工作能力,又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定期安排小讲课,教学方向由“面”转向“点”,将课本上大篇幅的理论变为一个个具体的病例。初次面对具体病例,学生难免会有些茫然不适,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带教教师利用小讲课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过渡。小讲课的参与人数控制在8~l0人,参与者均是近期在同一科室或相关科室轮转的学生,例如普外科、骨科这样的相关外科科室,该部分学生在这一时间里遇到的病种相近。讲课的内容为具体的病例分析,向学生阐述该病种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由于都是临床工作中实际面对的病种,因此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解的内容也能够更好地被吸收、消化。

5培养学生“做儿科医生的感觉”

对一名儿科医生来说,经验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责任感的建立却是做儿科医生的前提,带教教师在做临床教学示范的时候要让学生找到“做儿科医生的感觉”。为做到这一点,在临床工作中带教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医生来对待。要求其学会与患儿家长和患儿沟通,独立完成病史采集;要求其独立完成管床、制定医嘱及交代病情等工作,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完成部分临床操作。同时要求学生像医生那样在医疗文件(如病历、知情同意书、手术记录等)上签署自己的姓名,虽然整个过程都在带教教师的监督下完成,但是向学生灌输了这样一个信息:你们现在不仅仅是个学生,更是一名医生。为加深这一印象,带教教师对学生的称谓也从“某同学”转变为“某医生”,逐步淡化师生关系转而强调“上下级”的同事关系。学生的责任感逐步建立,充分调动起临床工作积极性,对自己所负责的患儿尽心尽力;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患儿恢复不顺利或出现病情变化,即使下班后仍然留在病房观察患儿病情;当临床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查找资料,能够更加成熟地向家长交代病情。同时通过定期举行研究生论坛,学生将自己所在专业的典型病例或疑难病例与同学分享;通过制作幻灯片,并以主讲的方式完成病例的阐述,然后由研究生导师作出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向教师“问”问题的少了,“讨论”问题的多了。这样有利于他们以医生的身份走向临床岗位,而不仅是获得研究生学位。

6拓宽知识面,培养严谨的科研能力

由于儿科专业患儿基数较成人少,疾病谱与成人不同,临床科研与成人专业相比有显著不同,儿科临床科研水平较成人临床科研有明显差距。长学制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促其成为应用型临床医师,但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样不能忽视。七年制医学生都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均通过公共英语六级考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多看外文文献,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国际最新研究进展,拓宽知识面,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及科研灵感;并将阅读过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综述的形式进行阐述。鼓励学生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例写成个案,争取在医学类杂志上发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撰写医学专业文章的能力,为其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鼓励学生在研究生课题的选题方面自己去发现问题,可以从文献中获取,亦可以来源于临床病例总结;研究生导师负责指引其钻研方向,然后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强求学生早期进实验室,而是本着严谨务实的态度要求学生,从开题、实验设计、数据统计、论文撰写到结题直至答辩,自己亲力亲为,让学生毕业时均具备严谨的科研态度及良好的科研能力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10月 23, 2013 07:30: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1929.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