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的一台山村手术

医学生 医生日记评论3,992 views字数 1576阅读5分15秒阅读模式

1972年盛夏,遵照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6·26”指示,在陕西省渭南地区医院(现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党委的安排下,我们一支由内外妇儿、中医科、急诊科的医师和护士组成的医疗队,前往距离县城40华里的花园人民公社进行巡回医疗。除了为贫下中农送医送药、防病治病外,我们还要培训公社卫生员、大队赤脚医生,给乡村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花园人民公社地处交通不便、十分贫瘠的小山村。这里风景优美、山清水秀,但缺医少药,老乡们得了病都是硬扛着,扛不住再送往县城。我们医疗队的首要工作就是逐村逐户调查、访贫问病。

巡回到烟村大队时,乡亲们不约而同地向我们提起了长年患病的女社员余淑琴。这是一位30多岁罹患3度子宫脱垂的农妇,由于宫体外翻脱出阴道,她的下身长年悬吊着一个“紫茄子”,走路时只能叉开双腿挪行,步履蹒跚,痛苦不堪,加之长期摩擦,经常破溃发炎,不仅不能下地劳动,就连操持家务也颇为困难。我们医疗队的妇产科医生立即为她做了全面体检,决定施行子宫截除术。但是,在既没有手术条件的山村,能完成这种手术吗?万一手术失败,医疗队今后工作怎么开展?对此,全体队员在彻夜进行病案分析和反复论证后,郑重向党委递交了请示报告。渭南地区医院党委经过审慎研究后,认为这台手术切实可行且意义重大,决定选派最优秀的麻醉师、最好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予以配合。

8月上旬,医疗队员、公社卫生员、赤脚医生和乡亲们齐聚在山村小学一间教室里,冒着高热酷暑着手“土手术室”的筹建工作。大家用白纸裱糊了窗户,用塑料布遮掩了顶棚,并完成了全面清扫和彻底消毒事宜。没有手术台,就用课桌代替;没有支腿架,就拿长板凳支撑;没有输液架,就把竹竿捆绑在课桌腿上充当;没有无影灯,就找来多个手电筒照明……就这样,一个因陋就简且符合规范的“土手术室”诞生了。为了保证手术万无一失,术者和助手一次又一次地检查了患者病情,复习了手术步骤,并带着护士们进行了两次实战演练。

8月9日上午8时,“经阴道子宫截除术”正式开始。在固定、消毒、铺巾、麻醉后,术者就着手电筒光全神贯注地施行每一步正规操作;助手、护士熟练而敏捷地予以配合;麻醉师则屏息凝神观测着生命体征。8时20分,余淑琴的血压骤然下降,医护人员处变不惊,沉着地将早已准备好的急救药品注入滴壶。5分钟后患者脱离险境、转危为安。

为了保障手术稳妥安全,医疗队提出给患者加强麻醉和持续给氧,而现有的条件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于是,花园人民公社卫生所所长骑自行车前往附近的驻桥南8367部队求援。部队首长立即指派卫生科两位军医携带麻醉机、氧气瓶飞车赶到现场施救,病人的状况得以改善。但是由于手术创面较大、失血较多,患者一度出现了血容量减少的危象,渭南地区医院党委闻讯即刻派遣专人携带血友驱车驰援。当殷红的血液徐徐输入余淑琴的病体时,她的面色红润了,医护人员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接下来的手术操作还算顺利,在多个手电筒的投照下,术者、助手目不转睛地直视术野,灵巧的双手不停地分离、结扎、止血、缝合,一场无声的战斗在飞刀走线中紧张地进行。10时05分,历经一波三折的手术正式告竣。当医护人员脱下被汗水浸透的手术衣走出教室时,室外久等的人们蜂拥而上,大家击掌祝贺,有的还喜极而泣。

一个多月后,医疗队全体队员专程看望了处于恢复期的余淑琴,她满面笑容,精神饱满,行走自如,简直和术前判若两人。余淑琴乐呵呵地告诉大家:这次手术彻底解除了她的病痛,这全是托党和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福啊!

在返回驻地的田间蹊径上,医疗队员们豪情满怀,情不自禁地振喉唱起了自己编写的《医疗队员之歌》:“背起沉甸的药箱,走向偏远的山乡,我们是人民的医疗队员,毛主席的教导牢记心上;办好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乡亲身心健康,我们驰骋在广阔的天地,前进在党指引的金光大道上!”(作者系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2月 8, 2014 07:30: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3293.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