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医学生 医学动态44,327 views字数 2947阅读9分49秒阅读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常简称思政“基础”课,下文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心理素质和法治观念的主阵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是加强思想理论课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守好“主阵地”、建设“主渠道”的客观需要,对于帮助大学生高质量、快速度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由大学生向合格建设人才转变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基础”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生动性、艺术性和感染力,必须一改以往教学资源单一化,讲授程式化的弊端,必须针对不同对象,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拓展教学内容,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医学生”这一群体,兼顾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立足“创新”二字,通过多趣味、多形式、社会大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找到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 

  1 医学生“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后的第一门课程,由过去分开讲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而成。到目前为止,“基础”课已经开设了7年,全国统编教材也进行了六轮修订。可以说,“基础”课的教学已经超越了盲目摸索、大胆试验的原始阶段,迈向“以科研促教学”的新台阶。近几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研究视野逐步拓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但是,从总体来看,“基础”课的理论研究几乎都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鲜有针对不同类型、专业、层次高校学生的研究。

  而不同类型、专业、层次高校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和适应性肯定是不同的,不可能一本教材、一套课件、“一统天下”。要真正实现“基础”课教学的目标,培养出不同岗位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分门别类,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的“基础”课课程教学,从而才能真正实现该门课程的实效性。 

  医学生作为不同类型、专业、层次高校学生中的一类,由于其未来所从事专业的特殊性,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转型、医患矛盾冲突对抗的关键时期,对其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品质的培养更加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比较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不同之处,摸索出一套专门针对其的“基础”课教学路径。 

  2 医学生的特性、人才培养目标对“基础”课的教学要求 

  2012年5月7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开启了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对医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医生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医生的医德、医风,还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其专业素质的养成、医疗水平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形成,不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医生,不会掌握精湛的医术,更不会成为卓越医生。所以,应培养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医学人才,摈弃以往“重医轻文”的错误理念。 

  按照医学生的特性、人才培养目标对“基础”课的教学要求,开展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选择和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时根据医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在备课时就具有针对性,不仅是对教材的处理上具有针对性,在内容的讲解上也同医学生的专业相挂钩。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联系医患矛盾、医患和谐;职业道德联系医师职业道德,医生的玩忽职守;刑法罪名联系医疗事故罪、非法行医罪、安乐死;刑法中的紧急避险联系为挽救患者生命的截肢手术、难产病例中的母子选择其一;民法中的自然人联系胎儿的主体地位等。这样,不仅讲课的内容活波生动,而且贴近医学生的专业内容,就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达到教学的效果。 

  3 新型的复合式课程教学方式的提出 

  笔者严格遵循最新出版的第六版“基础”教材,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密切联系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生活实际,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精心设计,注重实效,把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主题讨论同开展文化讲座、抢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竞赛、网页大赛、歌唱比赛、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创造一种“主题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复合式课程教学方式,使这门课程成为医学生真正喜欢、受益终身的课程。 

  每一章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始一个主题(话题),其后组织全班同学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得出科学结论。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同时是学生自己在探讨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其思考也更深入,印象也更深刻,也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达到教育的效果。 

  同时配合每一章节实践环节的设计。如: 

  绪论:采访一位“过来人” 

  第一章:积极预期未来——做一个适合自己的个人规划(“中国梦 我的梦”) 

  第二章:观看爱国电影《白求恩大夫》 

  第三章:医患角色大扮演 

  第四章:辩论——“路人摔倒扶不扶” 

  第五、六章:“公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 

  第七章:医德医风演讲比赛 

  这种新型的复合式课程教学方式,通过捕捉“兴奋点”,渗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充实和丰富课堂,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而让学生愿意学习,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对先进的道德和法律的习得中产生“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效果,帮助医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职业素养。 

  4 医学生“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4.1 基本素养与职业素质兼顾 

  “基础”课的教学既要满足普通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的相关要求,还要充分体现各专业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流程设计上,应充分体现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自然是“基础”课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中针对医学生,让他们了解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合格建设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4.2 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元教学方式兼顾 

  讲授式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高校“基础”课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多元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创造一种“主题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复合式课程教学方式,每一章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始一个主题(话题),其后组织全班同学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同时,教师可以尝试在规范化教学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发挥,采用讨论、辩论、演讲、情景等方式,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使命。 

  通过医学生“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适时地、持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医学生“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和育人功能,这对于未来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必将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新建设研究成果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5月 13, 2014 09:30: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4092.html
评论  4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