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机制建设

医学生 医学动态43,642 views字数 3125阅读10分25秒阅读模式

近百年来,医学科学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就在医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的时候,医学界受到世人的批评也与日俱增。所以,医德教育与医学生的学习生命相生相伴。成为一种时代的需要。

一、医学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我们看到、承认。也在享受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实事求是地讲,整个20世纪医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疾病被攻克和消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天花。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宣布:肆虐了人类几千年的天花被彻底消灭。这是现代医学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还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每一分钟大概有十几篇的医学科技论文发表.先进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不断面世。医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文明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国家新中国成立前的人均寿命是35岁,现在已经达到72岁左右,在不g~]60年的时间,翻了一倍还要多。这是很多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有政治因素,有社会体制和经济发展因素,然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要归功于医学事业的发展,这是从正面和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医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医学界的怨气却越来越大。还种奇怪的现象让我们感到费解,也引起我们的深思。曾记得“非典”时期.医疗卫生战线的白衣天使在第一线奋斗,前仆后继。让人们认识到了白衣天使的价值和美丽。但“非典”过后,人们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印象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拐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看病贵,二是看病难,三是看病烦。关于看病贵的问题,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有患者的认识问题,如药店的药品数量要比医院少。同样的药品产地不同也会造成药价的差异等往往被人忽视。还有医疗保障机制方面的问题,如果医疗保障机制健全,看病不让个人掏钱或是说个人出一小部分的钱,老百姓也许就不会感觉到看病贵了。关于看病难的问题。主要是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造成的。合理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呈现正三角形,即人口多的地方应该享有较多的医疗卫生资源。而我们国家恰好相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呈现倒三角形的形状。农村占了全国75%至80%的人口。占有的卫生资源仅达20%至30%,而中等以上城市享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基本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当前。很多大医院坐诊的专家每天诊断的绝大部分都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攻克一些疑难重病,而在广大农村给农民看病的还多是一些不具备从医资格的个体医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农民在给农民看病。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它折射出我们国家整个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存在很大问题。关于看病烦的问题,主要反映的是医务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行风建设。所以,加强医务人员特别是处于源头的医学生的医德建设迫在眉睫。

二、当代医者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同时感染了市场经济的不良风气。在金钱和物质的引诱下,“为人民服务”这个耳熟能详的核心理论发生了动摇。他们把医疗行为看成纯商品交换.把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关系建立在所谓的等价交换的基础上。把病人分为高低贵贱而进行不同的救治和服务。病人送“红包”也成了他们眼中的合理回报。

2.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下医疗界的竞争也变得多起来,如医疗价格竞争、医疗服务竞争、医疗人才竞争、医疗技术竞争等。竞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竞争,医院的技术、服务、设备等得到了改善,这是有利的方面。另一方面,良好资源的竞争又带来了医院对病人的选择性,如小病大治,过度治疗等,这些不正当的行为造成医务人员医德的严重缺失。在社会结构分化重组下,社会结构内部各群体间的利益分配出现复杂化,在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之前,多元化的价值观支配着人们按各自的准则行事,社会按哪种价值观来进行制度化无法确立。由此,医生职业道德缺失成为相对普遍的社会现象。

3.医生认知方面的因素

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不只是为了治疗病症。部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眼里看到的只是各种各样的病,而不是一个个患了病的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变成了医生和各种检查化验结果的沟通,患者和医生的交流变成了患者和各种机器的交流。这是医学单纯地沿着科学与技术发展越走越快,越走越远所带来的后果。使思想上处于活跃水平的医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也发生偏离。患者不但需要身体的治愈,心理上的困惑也要医者去消除。

三、增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1.医学院校要明确办学理念

医学教育就是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人才,因此,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理念应该定位在服务大众健康。在此理念下,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应该遵循三个规律:一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二要符合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三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医疗卫生服务应该提供连续的无间隙的服务,而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只是服务了其中的一个阶段,即有病的阶段。因此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理念也应随着医疗卫生服务理念的变化而变化。

2.构建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德育课程体系

柏拉图认为人在幼小时最易被塑造,“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把它塑造成什么形式。就能成什么形式。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树立正确的医德观、价值观,形成高尚情操、高尚医德,使学生具有识别和解决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德问题的能力,成为优秀的卫生服务人才。医学院校应重新认识医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确保此类课程的课时不删减,不缩水。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解决三个问题,即教什么,教多少和怎么教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德育内容的渗透性功能。医学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医疗职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引导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如《老子》、《论语》等传统著作、中医经典:引导医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通过参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三下乡”“关爱孤儿”“无偿献血”等活动中感受和培养胸怀天下、忧国忧民、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另外,加强实习阶段医德教育。进入临床实习以后,学生面临更加庞大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大量的医疗实践使他们看到了许多课堂上所意想不到的情景。这些具体、繁杂的现象随时挑战着他们的医务良心和修养。

3.明确医学院校德育教育培养模式中的三个主体

第一个主体是学校。学校是一个平台,为学生好好学习,为教师好好教书搭建平台。第二个主体是师资队伍。与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吻合的师资队伍是具有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师资队伍。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带教老师在医疗行为中的表现是学生学习医患关系相关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也说明了教师对医学生的教育不仅体现在临床医学知识的传授方面,更多地体现在其自身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工作中的态度和言行——包括他们对于人生和职业价值的理解与追求,对医疗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对病人的理解和关怀等。

第三个主体是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以探讨的方式学习理论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达到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并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不仅仅要学习基本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只有把学校的功能发挥好,教师教好书,学生学到知识、技能和做人做事的方法.学生被社会所接受。学校才会被社会认可。

“我们的存在并不全然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要让别人的生命得到更大的快乐”。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现代化的一个必要的标志就是看医学活动本身是否具有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的精神体现。医学生的医德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建立,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学生的各种有利因素.促进医学生提高医务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高尚的医德品质。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9月 13, 2013 08:30:3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1618.html
评论  4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