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势技术带动消化学科崛起

医学生 医学动态3218,636 views字数 5374阅读17分54秒阅读模式

  在2000年,消化专业的知名团队大多集中于各大知名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其他三甲医院的消化内科基本上处于相同的起跑线。当时,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消化内科也是众多默默无闻的普通消化内科中的一员。如今,该院消化内科已经通过其雄厚的临床实力在广东消化学科同行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在治疗性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上取得了诸多创新,成为广东和华南地区ERCP培训重要基地。 
  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全军消化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广东省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赵亚刚教授,就是主导完成这一转变的带头人。如今,在他的带领下,科室正在蓬勃发展,不断攀爬消化疾病诊疗更高峰…… 
  克服科室困难,实现从无到有 
  1996年,赵亚刚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来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消化内科,成为一名普通的主治医师。当时,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以优势技术带动消化学科崛起消化内科仅有富士和奥林巴斯内镜主机各1台,胃镜6条,肠镜4条;科里能开展的内镜治疗项目也只是息肉高频电切术、内镜下喷洒止血术和异物取出术等,胃肠镜检查量每年仅2000余例次。当时,西京医院、长海医院、南方医院等大医院的消化内科已开展了小肠镜、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RCP、食管曲张静脉内镜下注射治疗和套扎治疗、甚至超声内镜等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并且在相关学术会议上展示相关的新项目。在每次获得机会参加类似的内镜学术会议中,赵亚刚总是全程认真聆听讲者的演讲,用心学习国内外知名专家的病例和相关临床经验。那些大师们的内镜新技术方面的表演,总是让他看得心潮澎湃,简直就像一个武侠迷在观看心中的武林高手大赛。在参加了几次内镜学术会议后,他除了认真记录各位专家的讲座和操作心得外,也默默地制订着自己的成长规划。他一定要把这些先进的内镜技术在自己的医院开展起来。 
  从此,他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由于当时住院患者不多,在科室内镜室进行胃肠镜检查和治疗的患者人数也不多,胃肠镜的检查和治疗工作一直由科室的高级职称专家操作,等到上午查完房和处理完患者的医嘱后再去内镜室,已经没有多少检查和治疗了。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内镜检查和治疗术,他每天6点钟就起床,6点半赶到科室开始一天的临床工作;每天8点科室交班前就完成查房、下达医嘱和书写病历的工作;科室交班后就尽早到内镜室观看内镜的检查和治疗,边学习边记录,动手的机会也多了起来,他也成了当时科里熟练掌握内镜技术最年轻的医生之一。1998年,因为优秀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能力,他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成为副主任医师后,赵亚刚更明显地感到学习的紧迫性。要跟上那些大医院的发展步伐,他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室的特色技术,因为没有特色的科室,必将被医学发展的滚滚潮流所吞没。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向科室主任提出申请,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进一步学习内镜下治疗新技术。2000年,经科室党支部和医院党委批准,他获得了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进修学习半年的机会。怀揣着梦想的他再次回到母校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经过进修期第一个月的观摩学习,他了解每种技术学习的要点和难点,加上自己的观察分析,他觉得治疗性ERCP技术是一项非常神奇的技术,能够将很多以往只能靠外科手术治疗的胆胰疾病通过内科微创的方式解决,而且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创伤和降低手术风险,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方向;并且,在当时的所有内镜下治疗技术中,ERCP被广泛认为是最难的一项技术,如果能熟练掌握ERCP技术,也就相当于有机会到达内镜治疗技术的巅峰,这也让不惧挑战的他特别兴奋起来。从此,学好ERCP,成了他刻在心里的一个最主要的目标。 
  然而,学好ERCP之路异常坎坷。当时,在西京医院消化内科进修的医生非常多,同一时间学习ERCP的进修医生就有十多个。前三个月的进修只能观摩不能动手,后三个月才有少量的机会动手操作,但是也仅限于插管和造影;乳头括约肌切开和后面的治疗部分都是由本院的高级职称医师来完成,因此大部分学习还是依靠个人的自学来完成。为了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技能,他利用别人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学习ERCP的理论知识,在科室大量阅片,认真记录并分析带教老师的每一句指导,熟练掌握了胆胰系统影像学的阅片方法,结合影像学的特点,分析胆道和胰管走行,分析各种不同插管方法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牢牢地迈稳了ERCP操作前的重要一步。在有机会正规操作时,前几例操作基本上是摸索十二指肠镜各个部件的功能,操作结束后做好笔记,仔细分析操作中的不足和改进的办法,同时观察其他进修医生和指导老师的操作特点;尽管进修结束时才进行了十余次插管操作,但那时候他已经基本能够独立完成插管操作了。虽然还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性操作,但是各种操作步骤和要领已经被他牢牢地记在心中了。在没有ERCP手术安排的时间里,他还抓紧机会多看多学其他的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这也为他回到医院后全面开展内镜下检查和治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优势技术, 
  带动科室脱颖而出 
  回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以后,在科室其他同事的积极配合下,赵亚刚迅速把学到的各项内镜治疗技术开展起来,而在这之中,治疗性ERCP被当作了最主要的技术,成为科室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广东省,由于部分居民喜食“鱼生”,常常因为生食了受肝吸虫幼虫感染的鱼肉或虾肉而罹患肝吸虫病,其中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形成,因此以胆总管结石伴发急性胆管炎或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相当常见。以往这样的患者通常要通过外科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并且术后需留置“T”管引流,住院时间长且花费不菲,有的患者直到术后取出胆总管内的肝吸虫虫体后才确诊为肝吸虫感染。一开始,赵亚刚带领消化内科的ERCP治疗团队将主要适应证范畴设定于肝外胆道结石。在开展ERCP胆总管取石以后,通过ERCP术后的鼻胆管引流,即可获得直接的肝吸虫感染证据,随后进行驱虫治疗,即可使患者获得临床痊愈,大多数类似的患者已不再需要通过外科开腹手术来解除结石梗阻,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降低了相关的医疗风险。在科室这一技术推出之初,外科医生对内科医生这种“狗拿耗子”的行为还比较抵触,有时即使有明确ERCP取石治疗指征的患者,也不会推荐到消化内科来治疗。然而,这样的阻力并没有阻挡住他们大力发展这一技术的积极性。随着赵亚刚教授所带领的技术团队经验的不断积累,ERCP水平和成功率也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内镜下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的优越性也不断显现出来;慢慢地,外科医生对消化内科的这一技术也由抵触转为接纳和认可。之后,内外科之间就相关的结石病患者的治疗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临床治疗路径,使众多胆道结石患者得到了最佳的治疗效果。

  2005年,医院任命赵亚刚教授为消化内科新一届学科带头人,并全力支持消化内科的发展。这时候,科室的ERCP特色技术的光环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成为科室带头人以后,赵亚刚教授也有了更大的空间将科室大发展的蓝图付诸于行动。在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科室每年都能够采购先进的内镜设备和治疗器材。有了这些最新的器材,也使得消化内科能够在内镜治疗技术上追赶并占领国内前沿。在ERCP技术上,赵亚刚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胆管结石的治疗,他带领科室技术团队不断开拓更多的治疗适应证,向胆胰系统肿瘤、胰管结石、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等高难度ERCP治疗技术挑战。在他的带领下,全科上下通力协作,一些复杂的ERCP治疗技术有了飞快的发展,诸如十二指肠乳头癌切除术、胆总管和胰管双支架置入术、肝门部胆管癌左右肝管双支架置入术、胆胰管巨大结石的碎石取石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ERCP治疗、胆道手术后胆瘘、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等ERCP治疗技术的成功率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除了重视治疗的数量以外,他还非常注重医疗质量的控制,在ERCP的诊疗上,他除了建立严格的术前讨论制度来有效地保证每一例患者都必须符合ERCP适应证外,还严格甄选科室的内镜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且按照每个操作者的操作例数和操作能力进行培训和实施ERCP分级操作。由此,科室建立了良好的人才梯队,同时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近十年来,该科治疗性ERCP一次性治疗成功率达98%以上,相关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穿孔、术后胰腺炎等发生率明显低于业内平均水平,未出现因并发症导致死亡的案例。 
  正因如此,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治疗性ERCP技术的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内镜医师纷纷前来参观和进修学习。不仅如此,省内外的很多胆胰疾病患者亦慕名来院寻求ERCP微创治疗相关疾病。在这些患者中,相当一部分要么是因为胆总管结石过多过大,要么是由于十二指肠降段解剖变异、胆总管远端狭窄、胆道手术后、胆胰肿瘤压迫等原因导致插管困难,要么因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无法发现或难以插管等原因,难以在外院完成ERCP的微创治疗。如果放弃ERCP,就只能选择外科手术治疗,但手术也并非万能,除了麻醉、手术创伤等带来的风险外,既往手术也给再次外科手术治疗带来了不小的障碍,无法根治性切除的肿瘤侵犯和患者年老体弱等多种因素,亦使得手术无法顺利实施。因此,给这些患者和家属们在外科手术之外多提供一种或是更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无疑给了他们新的希望。在赵亚刚教授和他的ERCP治疗团队的帮助下,众多难治性胆胰疾病的患者最终通过微创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也正是在不断的高难度ERCP的挑战下,他们科室的治疗性ERCP实力才越来越强。 
  重视人才培养, 
  促进科室全面发展 
  除了发展科里的ERCP技术,赵亚刚教授还心系这项技术的人才培养。年轻时四处求学的经历让赵亚刚感到,一个科室的ERCP水平再高,也只能帮助有限的患者。如果能帮助更多有志于发展ERCP技术的同行共同把这项技术做精做强,就能够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因此,赵亚刚教授从2012年便开始琢磨如何才能够更好地把科室多年来积累的先进ERCP技术推广到更多的医院。在他的筹办下,第一期ERCP高级培训班于2012年10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顺利举办。前来参加培训班的学员均有一定的ERCP操作基础。培训班采取不同于传统内镜会议只是讲座和观看操作演示的方法,而是专门针对临床中如何观察乳头外观和判断胆总管走行、如何选择性插管、如何进行安全的乳头括约肌切开、如何防治ERCP术后并发症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ERCP的质量控制等内容进行手把手培训。经过为期两天的理论授课和现场手把手带教,所有参会人员均表示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相当一部分人员回到单位进行了实践的探索,他们反馈说所学的内容在提高ERCP技能上效果显著。到目前为止,ERCP高级培训班已开展了4期,培训近百家医院的学员200余人。赵亚刚表示,未来,ERCP高级培训班这一工作还将继续做强做大,争取使之成为华南区ERCP医护人员最大的培训基地。 
  在治疗性ERCP这一优势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赵亚刚教授同样重视科室的全面发展。近10年间,在临床诊治疾病上,他带领全科医生不断探索医学难点,把科室由以往的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和药物治疗为主的方向逐渐发展成为治疗复杂和危重消化系统疾病,并且能够诊治各种消化系统疑难杂症的专科,成功诊治了众多外院无法治疗的腹水、腹痛、黄疸和肝损害等疑难病例,在多个消化学会议中总结报道相关案例。在内镜下诊治技术方面,他和他的技术团队除了在ERCP上取得的众多创新外,还把超声内镜检查和介入治疗、EMR、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SD)、消化道肿物全层切除术、内镜下胃肠穿孔修补术、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内镜下止血术、内镜下消化道狭窄支架置入术、胶囊内镜、内镜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套扎术和注射术等多项先进的内镜下检查和治疗技术成功地开展起来,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出了不少的改进和创新。在消化护理方面,科室护理团队在精细化护理和内镜治疗辅助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多前沿探索性工作,多次被医院评选为“医院优秀护理团队”,多人被评为“护理技术能手”,并且在护理学方面出版专著一部,在国内多个护理学大会中进行经验汇报和交流。在科研方面,科室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研基金多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著和论文数十篇,获得临床实用专利多项。在人才培养上,他根据科室每个医护人员的能力和性格特点制定培养方案,鼓励每个人不断提高个人理论和实践技能,提倡不断开拓创新,为科室的技术骨干创造机会到国内外去学习最新的内镜技术,大力支持他们在各种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展示,建立了合理的科室人才梯队。在学术团体任职方面,科室各级专家在全国和全军消化学专业有常委、委员和青年委员等多项任职;在省级和市级消化学会、内镜学会、感染病学会、肝病学会、胆胰疾病学会和护理学会等多个学会有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和青年委员等二十多个学术任职,并在国内外多个学术杂志担任编辑和评审专家…… 
  目前,赵亚刚教授带领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已经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消化内科同行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说,未来,这个团队还将在医教研等各方面作出更大的成就,争取永远屹立于消化学界的潮头,为更多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带去福音……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7月 21, 2016 21:22: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5590.html
  • 优势技术
  • 消化学科
评论  32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