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
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认识人类自身、宏扬人性、完善道德修养、提高生活意义为目的,对人们传授人生哲理、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是一般人文教育在医学这一特殊领域中的应用。一方面,它不可能游离于一般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涵之外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医学领域的特殊性,使得人文教育在医学中的作用比在其他领域更加重要。因此,我们所理解的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在一般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在将医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上,将人文精神与医学相结合,其核心是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的价值。医学人文教育是为适应 21 世纪医学发展,实现医学人文价值和根本宗旨,以培养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提高医学人才整体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达到促进医学教育从单纯强调科学教育到实现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教育[1]。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其内涵,才能真正做到将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充分融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疗卫生事业高层次的人才后备军。
2 加强血液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是研究人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与人的生命、健康、幸福、安危及社会文明进步密切相关,它的本质属性就包含着人文性。进入 21 世纪,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把服务对象看成是生物的、社会的、有主观意识的人。这种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认识上的飞跃,把医学科学推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其中包括了生物学、心理学、人文学、社会学等范畴。医学模式的转变就必然要求医学生必须通过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途径去关心、帮助和治疗患者;要求医学生应掌握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知识,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的技能[2]。医学生不仅要了解疾病,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人格特征、社会因素、个体差异,还要与患者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治疗目的。目前,我国教育大多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长期以来,我们在医学教育中,只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关爱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社会人文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结果导致医疗逐渐远离对人和生命的关爱。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生那里至多只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形象、生动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因此,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提高其人文素质迫在眉睫。
血液科住院患者所患疾病大多为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这些疾病进展快,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死亡率高。由于使用化疗药物和疾病本身的特点,患者常常处于发热、出血、疼痛等状态,生活质量低下,患者及其家属精神紧张,心理和经济负担沉重。多数患者住院时间比较长,并需要反复住院,长期反复的封闭式治疗更易导致患者并发急躁、焦虑等各种心理疾病,患者自残自伤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均不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虽然医生工作的宗旨是用最短的时间明确诊断,缓解患者的痛苦,给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但是,对于很大一部分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治疗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应给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心理上的安慰和行为上的指导。此时,人文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倡导与弘扬医德,反思医学的功能和本质,给患者以人文关怀,重振我国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尤其是血液学医学教育的迫切任务。
3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举措
3.1 灵活采用多种形式传授人文科学知识
传统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对医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突出了知识积累,轻视了能力培养。我们可以采用开设选修课,开展第二课堂、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可偏重于和医学有关的人文社科科目,譬如医学史、人文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卫生法学、行为医学等,确定其中一些课程为必修的核心课程,其余列为选修课。课程设置还应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研动态,同时关注各种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关的社会问题,力求教学内容既实际,又有前瞻性与创新性。此外,还可定期举办讲座,邀请名医名家、国医大师做专题讲座,增加名师名家与医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使医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还应正确引导医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一些知名网络论坛的人文资源,或者在网络上开设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版块,鼓励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论文写作,培养医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伦理、行为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医学领域中的社会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加深认识、陶冶情操,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3.2 加强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
正确认识医患沟通、交流的必要性是直接关系到保证医疗质量、防范和降低医患纠纷的一项重要内容。血液科患者大多预后不良,应做好医患沟通,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病情,这不仅是减少医患矛盾的关键,也是赢得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提高疗效的保证。医学实习生刚从学生角色进入临床医生角色,往往急于把理论知识运用在临床患者身上,忽视了与患者的沟通,甚至羞于与患者交流。这时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对医学生进行教育,带他们深入病房,与患者进行深度交流,引导医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患者的需求,使医学生切实感受到掌握沟通技巧的必要性,从而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中,带教教师可应用语言艺术,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经济状况及社会家庭背景等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使用适合于患者的语言,并配以恰当的肢体语言,言语要礼貌、通俗易懂、表达清楚、态度诚恳,以达到与患者进行良好交流的效果。同时,医学生要学会倾听,倾听时要聚精会神,在整个过程中要对患者的表述给予适当的反馈,严禁随意打断患者或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要向患者传递一种友好、关心和认可的信息,以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3.3 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传统临床医学教育注重对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和医德品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必然造成医学生服务意识淡薄,无法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内容、服务效果和服务态度的多层次需求。教师应通过点点滴滴地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人格与医德。对于血液科医学生来说,人文关怀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尊重患者的权利与隐私,关心患者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做好生命的临终关怀。对晚期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疗要“关心人胜于关心疾病”,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以支持患者、理解患者、体贴患者、控制症状与全面照顾为主;对晚期患者要更加注重患者的尊严,以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使患者保持尊严;对晚期患者的治疗,要采取“以照护为主,适度治疗”的原则,体现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