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才:中国疫苗临床研究的开拓者

医学生 医学动态评论10,792 views字数 7257阅读24分11秒阅读模式

选择防疫之路,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朱凤才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却非常踏实与自信。作为我国疫苗临床评价研究的开拓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带领团队创出疫苗临床评价领域的骄人业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国际顶尖期刊先后多次报道了他主持的研究成果。不久前,他成功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待人坦诚,做事严谨;言语不多,想法不少。“只要对人类健康有价值的事,一定要努力做成”,朱凤才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人,一个深深“痴迷”于疫苗临床评价研究事业的人。

成功应对处置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把危险留给自己。

朱凤才感言:“竭尽所能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再苦再累也值得。”

1990年,朱凤才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工作,历任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微生物试剂厂副厂长,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科长、中心主任助理。作为在国内外长期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领域的知名专家,他立足平凡岗位,多次出色成功应对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朱凤才:中国疫苗临床研究的开拓者

1998年7月下旬,江苏苏中地区发生多起原因不明的“急性感染性中毒性出血性休克综合征”病例,病死率极高,病情进展迅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当时在江苏省卫生防疫站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工作的朱凤才接到调查任务时,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得失,立即毫不犹豫地奔赴疫情第一线。

在调查前及调查过程中,新发病例不断死亡,并且也出现了猪的大量死亡。疫情不断蔓延,牵连好几个县。一到疫区,朱凤才立即带领人员到死亡病人家里调查。由于死亡病人都是青壮年,入户调查时都在办丧事,病人家属情绪一度难以控制,调查的难度相当大。朱凤才马上将调查表中一堆“生硬”问题转为通俗易懂、简练扼要的表达方式与家属沟通,很快就掌握了死者的发病信息和流行病学史。沟通中,他对家属的悲伤感同身受,一向坚强的硬汉流泪了,这也更坚定了他尽快查明病因、阻止悲剧进一步蔓延的决心。通过入户和医院调查获取的信息,到达疫区的第二天,他就敏锐地判定所有病人都是通过暴露性伤口而感染了病原体,而高危人群就是生猪屠宰户,从而及时提供了有效隔离措施的科学依据。为了及早有效分离到病原体,朱凤才带领团队24小时待命,只要报告新发病例,不论在哪个地方,顾不上吃饭睡觉也要第一时间到达病例疫点采集标本。检测小组加班加点,没有一个人退缩,全力以赴坚守岗位,力求尽快早期分离出病原体,为锁定病因、治疗病例、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2003年,他再一次临危受命,担任江苏省疾控中心“非典”应急办公室主任。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和促进密切接触者排查与管理工作,他不顾感染危险,多次与市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同行一起分析疫情进展与处理情况,并给予详细技术指导,多次亲自去南京市传染病防治定点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采集病例标本,对病例确诊及其防制措施落实起到积极作用。两个多月奋战一线、带领指挥应急办公室全体同志携手奋斗,他推动了全省“非典”防制工作,被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享受省级劳模待遇)”称号。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四天,朱凤才作为江苏省卫生防疫应急救援队副大队长进入灾区。一路上山体滑坡,几十吨的巨石不停砸下,不时发生的泥石流转瞬即吞没半个村庄。车辆走走停停,驾驶员瞅准时机,像百米冲刺那样通过一个个危险路段,他们成为首批平安抵达北川的外省卫生防疫队。

震后的北川县城满目疮痍,惨不忍睹,腐烂的遇难者遗体发出十分呛人的恶臭,即使戴了活性炭口罩还是恶心难忍。环境消毒杀毒处理工作刻不容缓,任务繁重。朱凤才与两组卫生防疫队队员,天天背扛着几十斤的消毒药械,顶烈日、涉滑坡、走山道、战余震,白天奔波在高山峻岭深处的沟沟坎坎、村村寨寨,2个小时轮换一次,连续开展灾区现场消杀工作。他一次次掏空随身的零用钱、食品药品,多次让灾民们潸然泪下,扑倒感谢;深夜,他顾不上休息,总结出灾区卫生防疫实战中的工作做法与经验,并得到指挥部的迅速推广。在灾区,朱凤才一边主动承担心理干预工作,一边走访慰问受灾群众,了解灾区群众疾苦,以实际行动履行了一名江苏疾控战线人服务人民健康的天职。

“竭尽所能抚慰生者,帮助灾区特困群众渡过难关,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朱凤才说。

追踪前沿,勇于探索,把疫苗临床评价研究作为科研攻关突破口。

朱凤才感言:“只要对人类健康有价值的事,一定要努力做成。”

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研发全球首创的疫苗品种不断增加,但因缺乏成熟的针对创新性疫苗评价技术和公认的有效性指标,如何科学规范评价其有效性成为国内疫苗研发临床评价领域的最大难点,制约着国内疫苗研发跨入世界先进的步伐。“怎样才能更加科学规范地构建新型疫苗临床评价技术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让百姓受益,提速我国疫苗研发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步伐”成为该领域的热点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朱凤才依靠组织的大力支持,开始思考探索这一国际难题的解决之道。当时,我国疫苗研发领域既有评价体系不适合创新疫苗和更新换代疫苗临床评价的更高需求,因此朱凤才确立了从解决好疫苗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组织实施的规范性复杂性、科研数据的准确性溯源性等临床评价日益突出的问题入手,创建科学规范的疫苗评价体系,化解了国内疫苗研发评价需求的难题。

从那时起,朱凤才的身影便长时间地留在社区、乡村。群众对这位略带安庆口音做事认真的安徽小伙可熟悉了,大伙知道这位来自省城的医生是做个大事的人。大伙亲切地说,凤才需要帮忙就开口。经过十几年的不懈探索,朱凤才终于在全国首次把疫苗临床评价各环节科学质控理念与信息化管理手段结合起来,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设计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为指导、以社区为基础,制定了73项覆盖疫苗临床评价各操作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覆盖了省、市、县疾控系统和相关单位,并在国内率先研发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接种管理系统软件》、《疫苗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网络系统》、《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临床试验监测管理软件》,成功构建了符合“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要求在大规模人群中开展疫苗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评价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受试者的快速随机分组、评价信息的及时有效核对、不良事件的实时全程记录、关键数据的科学规范管理,从根本上降低了大规模人群疫苗临床评价试验中各种人工差错的可能性。

疫苗临床评价研究成果丰硕,高水平论文多次问鼎全球顶尖期刊。

朱凤才感言:“科研的成功,需要顶尖设计、高质量实施及科学总结。”

2009年夏天,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流感疫情迅速蔓延、横扫全球,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面对危机与挑战,7月到12月的近半年时间内,朱凤才成功主持了全球首个甲型H1N1疫苗临床评价项目。该疫苗临床评价的论文最终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其设计、实施、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均得到了国际知名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不仅为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苗临床研究提供了数据和借鉴,也为我国制定甲型H1N1流感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了依据。经中科院院士评议组推荐,该论文被列入《2010科学发展报告》中“2009年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之一。

记者了解到,在H1N1疫苗临床试验实施的过程中,每接种一针次疫苗都需要对2000余名受试者入户家访2万余人次,收集不良反应数据,每天都要汇总并定时逐级上报当天访视信息。朱凤才一丝不苟地及时分析专业统计人员汇报数据,总体把握试验进展及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科研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朱凤才带领团队成员在一个房间“闭关”,一干就是好几个月,充分讨论和反复验证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小数点的合理性,每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前后进行了三轮修订,并即时通过互联网准确答复国际顶尖期刊多个审稿人提出的200多条意见。因为与美国存在时差,为能及时回复期刊提问,团队成员将夜里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进行质疑讨论和回答。顶尖期刊编辑最终用三个“very”(非常)对他的团队修稿如此及时表达感激之情。最终刊发的论文共30多页、图表30多个、支持性文件200多页……

“这些数据最终汇总完成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有时候我们对着数据看得眼睛发直,可朱主任仍每天坚持熬夜看材料、找问题;第二天及时指导解决,务必确保试验的高质量实施,务必确保数据收集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务必将各种可能的偏差消除在初始状态。每次疫苗临床试验圆满完成时,他总指着自己花白了许多的头发自嘲说‘自己已经是爷爷的外形了’。”参与现场试验的工作人员张雪峰介绍,由于试验实施过程具有高度严谨性,最终实现了高质量的数据收集。凭着对国际疫苗临床评价的深刻研究和国际顶尖医学期刊发表论文成功率的深入分析,朱凤才组织团队及时撰写论文,并果断将论文投向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IF:50.017)发表。

6年前,朱凤才还主持完成了迄今全球规模最大,且国际国内都没有现成做法和经验可以参照的11万余人戊型肝炎疫苗Ⅲ期注册临床评价高难课题,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他查阅海量资料,科学筹划,潜心研究,为了选好现场点,走访了全省20多个县、100多个镇村,了解戊型肝炎发病情况,率先调查省内3个本底调查点人群感染状况,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在他虚心请教国际疫苗研究专家,现场研究点确定后,如何招募10多万自愿者的难题又摆在他的面前。他率领研究团队经过多次深入研究现场,走村串户,了解拟受试对象家中参与度,而如何保证受试对象唯一性的更大难题接踵而至。为了保证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他放弃休息,苦思冥想,加班加点,与团队创造性地开发出接种管理系统软件,确保了受试对象的试验数据信息确认的准确性和受试对象的唯一性。

当时,由于大规模试验没有现成的做法可以参考,为保证研究试点日选取的2500人现场预试验启动顺利,他住宿镇上,一夜未眠,不顾气温高、蚊虫多的干扰,又对前期已一一亲自把关了的制定操作方案、受试对象入选标准、工作流程等关键环节再次进行逐一推敲。特别让社区防保所同志敬佩的是,连校准体温计、接种员进针角度、接种废弃物收集与处理这些微小细节他都不放过,从而确保了预试验的一次性顺利完成。预试验成功后,他再次进一步细化研究现场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措施,编制出接种现场标识、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接种前人员培训、接种程序标牌、现场检查督察、总结分析等控制表格10余种。

2007年10月24日是大规模现场研究启动日。完成每一针次接种需要近半个月时间,他全心扑到现场,和接种工作人员同吃同住。接种第二针时适逢寒冷冬季,每天早晨5点,他准时和工作人员一起起床,没有一个晚上在12点之前休息。他每天巡视每个接种点,及时化解问题。一次,一个接种点因受试对象积极性高涨,想参加的人一下多出不少,一时现场秩序有点失控。他了解情况后,提出妥善处理符合要求的入选对象的化解办法。戊型肝炎疫苗三期研究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组织难度之多前所未有。8个月中,每次接种历时15天,他每天工作都超过16个小时,足迹遍布研究现场的147个接种点,行程2万余公里。现场工作结束后回到单位,他人又黑瘦了一圈。

朱凤才及其团队的戊型肝炎研究论文刊发在《柳叶刀》上,同期许多国际著名医学杂志及美国卫生部官方网站刊登多篇评论,认为该研究结果“令人信服地证实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全世界戊肝防控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此,其被列入《2011科学发展报告》及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2011》。他完成了我国首个无细胞百白破Hib疫苗临床评价,其不仅客观评价了第一个国内自主研发的四联疫苗—无细胞百白破Hib疫苗,更奠定了联合疫苗和联合免疫技术的临床评价基础。他在全球首次提出EV71疫苗免疫学替代终点指标,开创性地完整建立了全球EV71疫苗临床评价体系,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认可。2013年3月,《柳叶刀》发表了EV71疫苗II期临床研究论文。当期《柳叶刀》封面导读配发专业述评:“如果本项EV71疫苗研究或者其他相关研究能够继续成功开展,将对重大公共卫生决策产生影响……朱凤才团队的研究数据是如此的鼓舞人心……”2013年6月《柳叶刀》再次发表EV71疫苗III期临床研究论文。澳大利亚专家指出:“朱凤才团队在此研究中获得的重大成果与全世界分享将有助于以后的研究……在2008年中国将手足口病列为法定传染病后仅5年时间,该研究报道了EV71疫苗的保护效果,这是如何利用监测数据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绝佳典范。” 据了解,多年来,朱凤才带领团队共设计了100多次疫苗临床试验方案,这么多次的疫苗临床试验最终全部成功实施,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说到成功经验,主要在于三点:顶尖的设计、高质量的实施及科学的总结。能够做到全国乃至全球超前的顶尖设计,需要极其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国际领域前沿知识的敏锐把握,以及对全球领域最前沿信息和顶级期刊的深入了解。”朱凤才说。

发挥专家优势,注重科技引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朱凤才感言:“要学以致用,为更多百姓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肩负先进生产力开拓者的使命,担当着科技革新服务经济发展的时代社会责任,倾力服务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是朱凤才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科技工作者有效造福民众、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人生追求。

2009年,他响应省卫生厅“指导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工作”的号召,挂任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分管疫苗工程中心(疫苗研发及中试技术平台)建设,负责疫苗类重大项目的组织引进工作。

挂职四年来,朱凤才成功招引江苏泰德药业有限公司、江苏硕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泰州医药城高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多个项目;协助招引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江苏金迪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多个国内疫苗研发生产企业及赛诺菲巴斯德公司、武田医药集团等国外企业巨头。同时,他指导江苏金迪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生方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多个产业化项目建设,多次牵头组织专家现场调研指导园区企业,化解驻园企业疫苗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难关,倾心服务企业发展。“在规划建设服务方面,他牵头设计了近5万平方米的疫苗工程中心,完善了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链条,丰富了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内涵;组织编制新型疫苗和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区发展报告,为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每年争得滚动支持资金1亿元。”园区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2005年以来,我国正式批复两个疫苗类国家一类新药幽门螺杆菌疫苗和戊型肝炎疫苗及首个四联疫苗无细胞百白破Hib疫苗的临床评价,这都是朱凤才主持完成的。这三项疫苗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中仅有的疫苗类成果。朱凤才主持了百余次疫苗临床评价项目,为企业获得2项一类新药证书和22种其他类别新药证书或药品注册批件提供了关键数据,且累计安全接种2亿人次以上,在推动疫苗产业发展和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朱凤才的带领下,江苏省培养了省、市、县三级疾控系统的疫苗临床评价队伍1000余人,使得江苏省一跃成为全国疫苗临床评价强省。国际、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纷纷伸出橄榄枝,甚至开出高额酬劳,邀请他开展疫苗上市前的临床评价。近3年来,他主持的疫苗临床评价科研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

在人才培养上,朱凤才先后培训了10余名全国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临床评价研究人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疫苗临床评价骨干成员,推动了全国疫苗临床评价工作的进步。基于疫苗临床评价体系,他培养了30多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生。“我们搞卫生防疫工作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价值,为更多百姓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他说。

作为中国疫苗临床试验领域崛起的开拓者,全国最为重要的疫苗临床试验基地之一的核心人物,朱凤才心中始终怀着一个中国梦,一个中国疫苗临床试验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把我国创新性疫苗研发成功推向世界前列、保驾护航国人健康的强国梦。追梦人的坚定、健康人的使命、探路者的睿智、科技者的情怀,他肩承使命,孜孜以求,不断开拓疫苗应答及无应答机理、疫苗抗体组学、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应答的差异等科研攻关新领域,开疆辟土,一路前行,不断获取中国疫苗临床领域的新进展、大成就。他勇立潮头、只争朝夕、开拓创新、求真奉献、不懈追求,将谱写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朱凤才小传

中共党员,医学硕士,兼任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兼职教授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是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全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享受省级劳模待遇)”,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第三期“333工程”突出贡献奖,是江苏省“十二五”科教兴卫工程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流行病学(联合共建)学科带头人。

曾任原卫生部流感防治专家组成员,原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江苏省预防医学会第五届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第五届预防医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其中主持科技部“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29篇,近四年来连续在国际顶尖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2篇,《柳叶刀》发表论文3篇;获得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12月 11, 2013 09:30: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2342.html
  • 朱凤才
  • 疫苗
  • 疫苗临床研究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