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科研助力中国全科医学发展

医学生 医学动态34,428 views字数 3089阅读10分17秒阅读模式

2013年12月15日,“中国全科医生发展专项研究”项目在北京启动,该项目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体制改革司(以下简称卫计委体改司)委托,由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具体落实,旨在推进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提高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的科研能力。在启动会当天举行的课题答辩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全科科研申报者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详细阐述,评审组专家也对每一个课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及提问。本报记者在启动会上采访到了项目发起人杜雪平教授,让我们听听她是如何看待科研在我国全科医学发展中的现状和作用的。

全科医学周刊(以下简称《全科》):“中国全科医生发展专项研究”的孕育背景是怎样的?

杜雪平教授: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出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正是在国家极为重视全科医学发展和医改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我们从2013年上半年着手筹划“中国全科医生发展专项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该项目也借了这一股“东风”。

《全科》:“中国全科医生发展专项研究”预期达到怎样的效果?

杜雪平教授:该项目旨在培养一线全科医生的科研能力。他们对社区卫生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很有发言权,如果能去研究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尝试解决,这对中国全科医学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中国的全科医生在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在科研能力方面却还很薄弱。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该项目使全科医生的科研实力得到真正提高,将来全科医生无须三级医院的介入即可完成社区相关课题。在我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期间,希望将该项目至少“滚动”三年。该项目能顺利开展也得到了卫计委体改司大力支持,希望通过这三年可持续地推动使全科医生的科研能力有显著提高。

《全科》:如何对课题的开展进行跟踪监督和产出后续评估?

杜雪平教授:此次答辩即为我们前期对课题的审查,中期专家组还将对课题进行质量控制,截题时还会举行终期答辩。这次开题邀请的评审专家都是长期从事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方面的专家,提出的问题都很切中要害,对将来全科医生的科研方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专家提出意见后,课题申报者还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课题修改。通过该项目我们还发现,许多全科医生对科研都非常热情,他们中很多人都是首次作为第一负责人进行科研,这对于全科医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今后两年的项目审批会更加严格,其目的就是要将科研能力优秀的全科医生选拔出来。明后两年我们将会在全国范围内招标,希望偏远地区的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全科医生也能有这样的机会。就我目前掌握的情况,许多西部地区全科医生的科研能力也不可小觑,全科医生真的是在不断地成长中。

《全科》:您对这次全科医生申请的项目有何评价?对他们今后的课题方向有何建议?

杜雪平教授:从刚才的答辩你应该也发现了,这次的课题内容集中于师资培养、西部地区全科医生的留用等“软课题”。其中,大专院校的课题多偏重理论研究;附属医院的课题集中在全科师资培训方面。让我非常欣喜的是在这次项目中,基层全科医生的课题非常“接地气”,思路、设计都非常清晰。这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也感觉特别受鼓舞,可以说是为这一项目的继续开了一个好头。“中国全科医生发展专项研究专项”重视课题质量的把控和产出,希望结果能再进一步指导实践。明后两年的课题若能集中在慢病管理等全科医生熟悉的领域,相信他们会更有发言权和施展的空间。

《全科》:您在答辩会上也提到,2014年关全科师资培养和全科医师继续教育的大纲即将出台,相关部门还在积极筹备中,新大纲的出台会给全科医学的发展带来哪些变化呢?

杜雪平教授:目前我国全科师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师资可以依托大专院校或附属医院;临床师资多来自三级医院具有全科临床思维的临床专科医生以及一些优秀的全科医师;基层师资则主要由基层全科医生担任,他们对全科医生的日常工作最熟悉,了解基本医疗健康档案的书写和使用,熟悉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应如何进行等,一旦将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大纲、教学意识培养起来,相信会成为全科师资培养的中坚力量。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也亟待规范,相信大纲的出台会使全科师资培养和全科医师继续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全科》:如果让您选择若干2013年全科医学发展的关键词,您会选择哪些?

杜雪平教授:我想今年最有热度的词应该是“全科师资”,培养全科医生的体系尚需完善,如何对师资进行认证、确定哪些为教学内容等都是亟须解决的。另外,我想“留住全科医生”也是一个关键词,中国全科医生的流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管理者尤应注意。政府、老百姓应共筑留住全科医生在基层的氛围,才能使中国的全科医学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全科》:您对2014年全科的发展有怎样的展望?

杜雪平教授:我对全科医学永远抱有信心,如果能有更为宽松的政策,全科医学人才流失的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相信日后定会有越来越多全科医学的硕士、博士涌现。如今全科已有相对良好的政策平台,但还需配套政策的支持,才能更加有助于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

■ 不合理处方分析(第13期)

处方一

Rx

性别: 男 年龄: 41岁

临床诊断: 咳嗽

用药:莫西沙星片400 mg×3片,每次1片,每日1次,口服。

点评:遴选药物不适宜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建议包括以下几方面。

急性咳嗽 ① 普通感冒,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一般不必使用抗菌药物;②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治疗原则以对症处理为主,若有细菌感染则应依据感染的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使用抗菌药物,在未得到病原菌阳性结果之前,可选用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口服抗菌药物。

亚急性咳嗽 治疗通常不必使用抗菌药,但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感染后咳嗽,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治疗有效。

慢性咳嗽 多数与感染无关,无须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不能除外感染时,如细菌性鼻窦炎常用药物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抗菌药,长期低剂量服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对慢性鼻窦炎具有治疗作用。《浙江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2版)》中将莫西沙星列为“限制使用级”。

处方二

Rx

性别: 女 年龄: 43岁

临床诊断: 腹痛

用药:头孢西丁钠3 g,每日2 次,静脉滴注

点评:用法、用量均不适宜

头孢西丁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常规给药频次为6~8小时给药1次,该药的半衰期只有64.8分钟,给药频次不足容易产生耐药;且常规用量为每次1~2 g,血浆浓度即达饱和,多余药物以原型经尿路排泄。

单次大剂量给药并不能增加抗菌的效果,只会增加患者的肾功能损害,造成患者身体和经济的负担。因此,建议头孢西丁给药时每次1~2 g,每6~8小时给药1次,老年人和儿童适当减量。

处方三

Rx

性别: 男 年龄: 19岁

临床诊断: 慢性咽炎

用药:伊曲康唑胶囊0.1 g×14片,每次1片,每日1次,饭后口服。

点评:无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慢性咽炎是慢性感染所引起的弥漫性咽部病变,常伴有其他上呼吸道疾病。常因急性咽炎反复发作、鼻炎、鼻窦炎的脓液刺激咽部,或鼻塞而张口呼吸,导致慢性咽炎发生。

慢性咽炎通常并非细菌感染所致,无目的地使用抗菌药可能导致咽喉部正常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或导致细菌耐药。对于急性咽炎,一般使用青霉素类、红霉素类以及磺胺类药物等。

伊曲康唑为具有三唑环的合成抗真菌药,临床主要用于深部真菌所引起的系统感染,如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类球孢子菌病、着色真菌病、孢子丝菌病、球孢子菌病等,也可用于念珠菌病和隐球菌病。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 王怀冲 徐颖颖 供稿)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1月 4, 2014 07:30: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2519.html
评论  3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