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工程师:前景光明现状堪忧

医学生 医学动态1 6,426 views字数 1631阅读5分26秒阅读模式

一次,我们和一位年轻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医学工程师聊天过程中发现,他现在干的有些迷茫,想转行。维修设备的时候,他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没有维修手册,网上查不到任何资料,只能咨询厂家或者发回厂家检修。即使查到了问题,发现某个部件坏了,但是市场上却买不到,最后发现自己只能换一些电容、二极管、整流桥之类。整个过程,让他感到孤立无助,看不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这位年轻的医学工程师说:“我曾经跟一个厂家的工程师一起看机器,刚看了一会儿他就说这边也帮不上什么忙。我当时就感觉自己这么多年学的东西真是白学了。我参加了两次学会组织的维修培训班,讲课内容仍是偏重一些原理,基础知识,发一些课件。但医疗设备型号太多,新的设备每年都在引进,我的技术还远远跟不上。”

这位医工的处境相信大多数医学工程师都深有体会,不仅如此,医学工程科就像一个孤岛,在很多医院不重视,在医院内部“重医轻工”思想下,把医工科人员划归由后勤科、总务科代管。这种心理落差也是很让医工科人员难以接受的。同时有些医学工程科的人员也与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相脱节,容易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简单的医疗设备维修及器械管理工作;停留在简单的设备维修和管理。医学工程科跨越式的发展导致了制度、观念、流程、待遇等很多环节跟不上前进的步伐,频频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整个社会、整个医疗行业的改进,也需要医工静下来反思,到底该何去何从。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学工程学科起步较晚,医工整体学历偏低,工作主要依靠自学和经验积累,然而依靠自学和经验相对于飞速发展的医疗技术来说却是异常缓慢的。尽管有时设备生产厂家对医护人员进行了使用培训,培训时问却有限,加上大多数功能繁多、操作复杂,这样在一台医疗设备投入使用的初期,医工不可能短时间内掌握设备的所有功能,就会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医学工程人员必须先行一步,充分掌握设备的结构原理、性能要求及使用等,和各大医疗设备供应商的维修部建立联络关系,在设备需要保养或出现故障时,请教厂家工程师获取帮助。

然而,相对于各医院之间频繁的会诊、学术交流等医疗活动,医院间的医学工程部门的业务交流很少,这样许多信息知识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也影响了技术队伍水平的提高。例如,同一城市中不同的几家医院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擅长于CT机的维护维修,有的擅长检验设备的维护等等,由于缺乏充分的沟通,不能充分发挥各医院具备一定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更起不到对各医院提高和发展医学工程水平的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各级医学工程学会要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最好能建立起区域性医疗设备的技术服务中心,充分挖掘出各医院医学工程科的技术资源,使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医院方面也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使用设备的支持和指导,促进科室与科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相沟通和交流。

国外医院的医工技术人员约占医院科技人员的15%~20%,而我国三甲医院的技术人员却不到1%~3%,医工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职称分布与晋升不合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医工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中初级职称,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严重缺失,医疗设备操作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还没有建立。工程师晋升没有专门的体系和机构,导致对执业生涯的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不仅需要政府建立成熟的法规和制度来为医工人员的晋升筑路,也需要医院内部能够重视医工科,提高医工人员的待遇。

这些问题掩盖不住医学工程科迅猛的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医疗越来越有赖于医学影像、医学电子和生物信息等技术的支持,生物医学工程的地位在大幅提升,医疗设备正不断地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00所高等院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另外,我国的科研经费在逐年递增,而欧美国家却在逐渐削减,这也给了我国医学工程科研工作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与国际接轨的机会。那么,怎样更好地建设医学工程科,让其在行政、业务、技术、科研、教学等多项工作中全面发展,更多地为临床学科建设与发展“增砖添瓦”,是医学工程科向前发展亟待努力的方向。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3月 6, 2014 10:30: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3611.html
  • 医学工程师
  • 医学工程
评论  1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