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中体会医学 在医学中感悟艺术

医学生 医学动态评论8,193 views字数 6023阅读20分4秒阅读模式

在艺术中体会医学 在医学中感悟艺术

黄钢: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在艺术中体会医学 在医学中感悟艺术

伦勃朗的《拉普教授的解剖课》中,拉普教授手持剪刀正在尸体的上臂做讲解和示范。

在艺术中体会医学 在医学中感悟艺术

在《南丁格尔肖像》中,我们看到一种忧郁的眼神。南丁格尔对当时英国不重视护理、医疗无法拯救人类疾病,表现出愤怒和担忧。她致力于提高护理的标准,主张勿为有损之事,勿取腐恶,勿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秘密,竭诚协助医生诊治,勿牟病者的福利。

在艺术中体会医学 在医学中感悟艺术

画作《大诊所》绘制于1875年,讲述了捷克大学医学院德思教授做手术的场景。

 

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个有趣的话题。

医学被认为是一门枯燥的、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并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的科学。有人在选择医学之后觉得它太枯燥、太难,以至于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那么,我们能不能从医学里找到一些艺术的感觉,找到一些灵性的启迪呢?

医学与艺术怎样产生精神共振?让我们在艺术中体会医学,在医学中感悟艺术,同时在医学的人文属性中发现艺术的地位。

人体的解剖构造是完整、清晰、漂亮的

——对解剖结构的了解,使得画家的画作投射出由内而外的一种美

我们先来看一幅画作,是伦勃朗的《拉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年,伦勃朗应外科行业协会的邀请作了这幅画,构思非常巧妙。他将7位学生和一位老师以及一具尸体很好地布局在整个画面上。过去,作集体肖像画的时候,大家都是排排坐。而这里,伦勃朗以一位画家的视角来表达解剖工作的特殊性。

画的右边,拉普教授手持剪刀正在尸体的上臂做讲解和示范。他身边7位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专注、热切地聆听并吸收着知识。其中一位还拿着一份讲义,对照着老师讲的内容与书本上的知识。

实际上,在解剖学这个学科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学西医,首先学习的就是解剖学。解剖学是了解人体形态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认识人体结构、了解基因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当时的解剖学课堂,并不像今天这么从容,因为中世纪以前,解剖一直是禁忌,是宗教不允许触及的一个区域。

公元2世纪,医学家盖伦写了一本经典的解剖书,他通过解剖动物来推断人的解剖结构。16世纪,巴黎大学一位叫做维萨里的医学生,在学习解剖学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为解惑,他经常跑到无名墓地,把尸体的骨骸偷偷带回宿舍,藏在床底下伺机学习。维萨里的这些异端行为在当时是不可接受的,他被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后来,他前往威尼斯学习,并在那里成为一位解剖学教授。1543年,维萨里完成了他的第一本人体解剖学著作,也就是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开端——《人体构造》一书。这本书系统地揭示了人体解剖结构,从肌肉骨骼到神经血管,为医学及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医学的发展是非常艰辛的,要发现真理必须付出牺牲。维萨里之前,达·芬奇的著名解剖透视名画《维特鲁威人》,更早地通过画的形式展示了人体解剖的精准概念。在电影《达·芬奇密码》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维特鲁威人》这幅画的图解呢?就是因为这幅画中隐藏着一系列的科学发现。

众所周知,达·芬奇是一位集大成者。他不仅仅是一位画家,同时还是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城市构造学家、排污管道设计家。此外,他对医学、音乐、雕塑都非常有研究,在这些方面有很多不朽的著作。《维特鲁威人》特别表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的造诣。

在研究这幅画时,人们发现它有“一圆一方”。它的外圈直径大约26.4英寸,与太阳平均自转周期26.4天契合。有人说这是一个巧合,紧接着去测量画面中的那个方形,结果发现方形的边长是28英寸。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27.32166天,这与28天非常接近。由此推断,达·芬奇在天文学上有着很深的造诣,而这比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还要早。

我们知道,达·芬奇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维特鲁威人》整个画面透射出一种哲学思想,与中国的道家思想非常吻合,那就是天圆地方,即 “外合日月,内合阴阳”。达·芬奇前后解剖过30多具尸体,创造了两百多幅类解剖学画面,使人们了解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皮肤、肌肉,更有骨骼、脏器、血管、神经的分布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在著名的《蒙娜丽莎》中,达·芬奇所独创的烟雾状渐进式的色彩表现形式,让这幅画有了一种朦胧感、神秘感,造就了一部不朽的佳作。达·芬奇之前,人们画半身像时一般不会超过胸脯,因为布局非常困难。而达·芬奇通过“金字塔”式的构图方法,使人们在画面中显得稳重、庄严,且极为匀称。在《莉妲与天鹅》中,女主角身材匀称,上下身比例极为合理。我们现在谈论这些画,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体的解剖构造是完整、清晰、漂亮的,对解剖结构的了解,使得画家的画作投射出由内而外的一种美。

医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他的身体支撑着病人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人文化的体验、一种艺术化的提升,是对人的全面关照

多年以后,当你们成为知名医学家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医疗过程中那种艺术般的奇妙感受。医学作为一种醇厚、纯粹的职业,彰显的是一种神圣、浩渺的人文情怀。医生需要理性、缜密的思维,逻辑、规范的做事方式,科学、严谨的表现形式,但更重要的是他对病人的关爱和尊重。这一切都赋予医生一种强烈的人文属性。科学的至高境界是艺术化的科学,医学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的医学。

从事医学工作,我们要记住自己学的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人文化的体验、一种艺术化的提升,是对人的全面关照。医学的这种特性,使得你的技术有了生命力,充满了明星般的魅力,这才是医学的价值。

美国画家路克·菲尔德斯所画的《穆瑞医生》被尊称为“医生最佳形象”,他鞭策着我们医务工作者去奉献自己,以救死扶伤为终身追求。画面的构图非常美妙,无影灯照亮了整个房间。穆瑞医生神情庄重地注视着女孩,女孩躺在用两个凳子搭起来的简易小病床上。病床的另一边是女孩的母亲,她疲倦地趴在桌子上。女孩的父亲一手搭在孩子母亲的肩上,眼神却一直不离穆瑞医生。他们已将孩子的生命交给了穆瑞医生。可以看到,房间的角落里摆放着药水、器皿、水和毛巾等,说明经过一夜的抢救,穆瑞医生已经用了当时所有的医疗方法,才得以帮助女孩物理降温。医生能做的事情只有这些,剩下的就是关怀和爱护这位病人。在这里,医生就是生命的拯救者。当时,抗生素还没有出现,感染夺去了大量患者的生命,而医生所能做的,就是拿出所有的本领和爱心。

康斯坦丁·汉森所绘的《芬格教授的躬身听诊》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名作。这幅画表现出病人和医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维多利亚时代,除了家人,男女之间是不能有近距离接触的,唯有医生可以跨进这种私人的空间。画中医生侧俯着倾听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心音,更是一种心理的互动。这个少妇用信任的眼光看着眼前这位医生。

无论医学多么发达,始终都有我们无法解决的疾病。然而,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病人,人文关怀都能给他们以巨大的精神动力,能帮助他们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戈雅的一幅名画《阿雷雅与我在一起》非常感人。在戈雅74岁高龄时,他重病复发,当时的状态痛苦不堪。画面中,只见他面部表情极为痛苦,两手抓住被子,身体紧紧地靠在医生身上,表现出他对医生的高度信任。而这位医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他的身体支撑着病人,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他们之间已经不仅仅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更是如兄弟、家人一般的照顾与依赖。这是我们医生需要努力去做的,把病人当亲人,以病人为中心。

在《南丁格尔肖像》中,我们看到一种忧郁的眼神。南丁格尔对当时英国不重视护理、医疗无法拯救人类疾病,表现出愤怒和担忧。她致力于提高护理的标准,主张勿为有损之事,勿取腐恶,勿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秘密,竭诚协助医生诊治,勿牟病者的福利。我们医生看病时,别仅仅盯着病灶,却忘了病人。我们首先要了解病人,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各种病症。

画中的医生不仅有一种果断气质,还有一种人文情怀。他看似冷酷,实则有一颗柔软的心

——这就是我们所有医学生和医生追求的一种医学大家的风范

由解剖学我们很容易延伸到外科学。15、16世纪的外科学是最低下的学科,没有任何地位,甚至不如理发师。当时的英国有理发师协会,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以及他的父亲都给理发师协会颁发过正式的证书,但外科协会却没有。直到16世纪40年代,亨利八世给了外科协会一个证书,同意其加入理发师协会,成为理发师外科联合协会。外科学的地位低是因为操作过于简单。理发师做的事外科不一定能做,而外科能做的事理发师全能做。一般,他们就是放血、刺脓肿、包扎,谈不上什么技能。到16世纪之后,外科才逐步成为独立的协会。

19世纪,解剖学的进步让外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我们以画作《大诊所》为例,它反映的是当时美国外科的状况。这幅画是1875年绘制的,讲述了捷克大学医学院德思教授做手术的场景。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奇怪的布局,人们像看戏一样坐在旁边,医生、助手、护士身上穿的都是平时上街或参加舞会的服装。唯有德思教授神情端庄,正做着术前准备和思考。画面中没有表现出消毒的概念,一堆器械就那么敞着放在一边。虽然此前的1866年,防腐石碳酸消毒技术已经被发明,但明显画面中的人物还没有接受最新的技术。19世纪中叶的外科学仍然处于一种有机能、无概念的状态。

10年后,伊金斯创作了另一幅画《阿格纽的临床教学》。这幅画是美国宾州大学的师生为纪念阿格纽教授,专门请伊金斯创作后送给阿格纽教授的。画面上,阿格纽教授站在左边,医生、护士、麻醉师分布在画面右边,病人是一位女性,正进行乳腺手术,乳房暴露着。对于当时油画的风格,这实际上还是一个禁忌,但在医学上是开放的。可见,大家已经能用医学的观点庄严地看待手术。仔细看,你会发现画面中的人们都没戴手套,也没有无菌的概念。这之后相当一段时间,用于外科的橡皮手套才应运而生。

20世纪,麻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得外科学可以在无痛状态下从容地进行一系列手术,但在手术过程中,仍面临着感染的问题。当抗生素与一系列手术消毒处理的问题得以解决,外科才真正进入到主动解决问题的阶段。当时的外科学是一门惨烈的医学技术,通过以人的创伤为代价,帮助人类解决一些问题。但外科学不会停留在以切除为主要目的的治疗方式上,将来,修复、康复、再生、移植、再造等一系列外科技术必定要替代简单的切除。

有一幅画叫《帕瓦洛夫大夫在手术室》,这是一位俄罗斯画家的水粉画,描述的是病人在半麻醉状态下挣扎着手术的情景。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一系列表现让人钦佩。他的面部表情非常庄严、真诚、坚毅,具有职业的高度。我们可以感受到,被救治的病人及家属都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能得到好的结果。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良好结合,让英雄般的形象凸现出来。

画面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位外科医生所表现出的气质。有人说,外科医生要有鹰眼、狮心、人手。所谓鹰眼就是一种睿智、一种感悟、一种洞察力;所谓狮心就是果断、刚毅,和对疾病的良好把握,运筹帷幄;而人手则是粗中有细,刚中有柔,以敬畏、仁爱为怀。画中的医生不仅有一种果断气质,还有一种人文情怀。他看似冷酷,实则有一颗柔软的心。这就是我们所有医学生和医生追求的一种医学大家的风范。

为什么画家都非常喜欢把外科医生当做自己作画的对象呢?因为外科手术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作画过程中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动感和对比的状态,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甚至是灵魂的撞击。

我们再看一幅布鲁盖尔作的风俗画。画面上非常热闹,反映出中世纪的一些风俗。人们手舞足蹈,乍一看还以为是人们在开心地庆祝丰收,但仔细看来,里面有一些疾病的特征。画面中的人们张牙舞爪,无序地蹦跳。整个画面非常拥挤,大家吃喝拉撒都在一起。

当时的欧洲,比较热闹的地方多数住的是穷人。因为贫穷,他们吃的是黑面包。用于做黑面包的面粉储存时间久了就发生霉变,霉变后会产生一种叫做麦枣红素的毒素。吃了这种面包会中毒,会表现出莫名的亢奋。这种亢奋我们称为“舞蹈病”。

还有一幅画,画的是没腿的人。把这两幅画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我们的推断是正确的,他们真的患有舞蹈病。麦秆中毒的表现形式是跳舞、唱歌、心绪紊乱,然后血管收缩,刺激肌肉强烈收缩,使得肢体大动脉收缩,以致出现局部坏肌。当时没有抗生素,也不懂得如何治疗,应对措施只能锯掉了事。没腿的人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大家看名画,要看到画面背后。这里有故事、有情节、有内容。

做医生必须心路清晰、心地善良、心灵平静

——这个“三心”,清晰地表达出医生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严谨的逻辑和博爱的胸怀

绘画与医术是相通的。绘画使得医生的情感表达更为真实,更为诚恳,更为高雅。行医的过程,就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曾说,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医生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解决临床上的一系列问题,他必须心路清晰、心地善良、心灵平静。医生的这个“三心”,清晰地表达出医生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严谨的逻辑和博爱的胸怀。这是医生必备的素质。

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对美的审视,对爱的真情流露。只有爱才是认识和发现的基础,没有爱是不可能认识和发现美的事物的。古人云,“情人眼里出西施”。无论我们今天的影像技术有多发达,人类仍然需要绘画这门艺术。因为在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美与爱。人们常说眼睛的明亮程度取决于爱的深度,因为只有爱才能发现,只有爱才渴望真理,也只有爱才能流淌出真善美。

起初没有解剖学,科学家通过动物解剖推断人体解剖概念;没有药物,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科学家通过一系列艰难的发现过程,帮助人们解决了问题。过去,人类面临各种疾病,是药物和技术帮助了我们。而今天,我们又面临着什么呢?是营养过剩之后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大脑可能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小;肚子越来越大,腿脚越来越细。这是我们人类将来的样子吗?我相信不会。新的疾病层出不穷,都在等着你们去解决。所以做医生,必须要有一种人文情怀,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一种敢于超越、敢于通关的科学精神,去面对前人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有些医学生跟我说,他压力太大了。的确有很多考试在等着你们,很多压力在等着你们,但也有很多选择在等着你们。

有时候,有压力是一件好事。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想要成才就要有磨刀石。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当南瓜生长的时候,它生长的外张力是比较弱的;如果把它放在一个铁桶里封起来限制其成长,它就会产生巨大的外张力不断地往外冲,并使得根茎迅速发达。相比之下,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有外界压力,你才能挖掘出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巨大张力。在任何情况下,不要抱怨,要学会克服困难;不要总说别人不好,要去看到别人好的地方,进行良好的合作与协作。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品位决定地位,细节决定成败,共享才能共赢。学会包容,促进发展,不要简单地依附命运,而要学会去把握命运。我们要共勉,放开我们的眼界,以发展的眼光去看未来的前景,用智慧解决问题。感谢大家!(本文源自黄钢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讲座。文字和图片均由黄钢本人提供。)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6月 28, 2013 22:11:1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915.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