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一分能动,就得应诊

医学生 医学动态评论3,639 views字数 1279阅读4分15秒阅读模式

孔伯华:一分能动,就得应诊

孔伯华(1884年~1955年)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温病大家。

后来被誉为近现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确实有着传奇般的非凡一生。

孔伯华原名繁棣,祖籍山东曲阜。天资聪颖的他幼时即攻读经书,随时向身为当地名医的祖父学习,医术精进很快。1910年,年仅26岁的孔伯华受清朝太医院邀请进京,到我国首个既有西医又有中医的官办医院外城官医院担任医官,专为皇室服务。有报道称,孔伯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医。

孔伯华医有专长,尤擅治温热病。1918年夏秋之交,河北廊坊一带暴发霍乱疫情,太医院派孔伯华等赴疫区诊治。到了当地才发现,虽然疫情发展很快,但由于前期防治效果不佳,患者很少愿意就诊。于是,孔伯华深入村庄,挨户走访,边防治边宣传。几天后,看到孔伯华经手的病人好转,感染者才纷纷求医,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回京后不久,孔伯华辞去医官职位,独自开业应诊。凭着高超的医术,扶危救困、仗义疏财的医德,他很快在名医辈出的京城站稳脚跟,并声誉渐隆。

上世纪20年代前后,正是西医逐渐传入中国并日渐兴旺的时期。伴随这种新医学的普及,传统中医开始被贬损,甚至被污为巫术。1929年,汪精卫伪政府提出废止中医。孔伯华作为“全国医药团本联合会”主席,与反动政府据理力争,使伪政府不得不收回成命,让中医在这次风波中躲过一劫。

此后,孔伯华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他认为,一定要造就中医人才,强大中医队伍,增强中医疗效,才能取得民众的由衷信赖。次年,他决定与另一位京城名医萧龙友合力开办北平国医学院。萧龙友为董事长,孔伯华任院长,遴聘当时一流中医名家,分别担当各门课程的教师。

几个不为名利的医家办学,经费拮据成为常事。孔伯华常从自己的门诊收入中挪补开销。到了带徒实习时,他还要管学生的吃住。北平国医学院办了14年,前后共毕业学员数百人,其中不少后来成为中医岗位上的栋梁。“七七事变”后,伪政权妄想接管北平国医学院。孔伯华与萧龙友宁为玉碎,不作瓦全,毅然于1943年关停了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孔伯华被任命为毛泽东主席的诊病医生。相处时,孔伯华总会不失时机地与国家最高领导人谈起中医事业,谈在西医冲击下发展中医,首先要振兴中医教育。毛泽东非常同意他的见解,明确表示新中国不会丢弃中医国粹,并希望他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回到家里,孔伯华当夜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还把自己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有关办学资料悉数献给了国家。

在孔伯华等老一辈名医的积极争取和推动下,1956年,新中国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创办了4所高等中医学院,成为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端。

古稀之年,为中医奔波操劳一生的孔伯华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白天坚持出诊,到了晚上就勤于著述。时间久了,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亲友们劝他爱惜自己,他笑着说:“医生之为民众效力,职业非同儿戏,应急病人之所急,时刻为病人着想。一分能动,就得应诊,怎能为个人之私,置病人于不顾。否则身虽悠闲,心将何忍!”

一心以病人为重的孔伯华,将诊疗坚持到了生命的终点。临终时,他留下的一句话仍让人慨叹:“儿孙弟子,凡从我学业者,今后要各尽鼎力,为民众很好效力,以承我未竟之业。”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6月 29, 2013 08:16:2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918.html
  • 孔伯华
  • 一分能动
  • 就得应诊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