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山:对病人有利是我唯一的选择

医学生 医学动态评论5,117 views字数 3252阅读10分50秒阅读模式

王锡山:对病人有利是我唯一的选择

王锡山(左一)正在给学生讲解、分析诊断不同疾病的要领。

 

“一人罹患肿瘤,一家人的生活就像乌云遮日。我们肿瘤医生就是要‘拨云见日’。”面对肿瘤患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从不轻言放弃,总是以担当的姿态、细致的服务,坚定地与患者站在一起。

6月14日,在第六届中国外科医师年会上,王锡山挤出时间接受了记者采访。

“做外科医生,一定要有‘两感’:成就感和内疚感”,一上来,他就道出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职业感悟。

在王锡山看来,成就感就是对自己职业的神圣感。这是支撑医生坚定走下去的精神支柱。而内疚感,就是面对医疗这个特殊的行业、面对生命,一种反躬自省的态度。“一天下来,晚上躺在床上,总要想想今天的手术能不能做得更好、哪里还有进步的空间。”

这“两感”,一个借以前行,一个用于纠偏。相得益彰,臻至完美,才是外科医生的真境界。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走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外科,一块金字牌匾格外夺目,上书“腹部无疤去癌魔,世界首例堪称奇”,表达的是患者韩女士发自内心的感谢之情。

即便在业内人士看来,结直肠手术往往意味着腹部要留下20厘米~30厘米的永久性瘢痕;就算采用比较先进的腹腔镜手术,也会留下一些印记。这一点,韩女士早有心理准备。

辗转多家医院后,韩女士忧心忡忡地找到了王锡山。检查结果提示,是直肠上段癌,无其他远处转移灶。在跟韩女士的交谈中,王锡山发现这位病人平时很爱美,对开腹手术和术后的瘢痕很畏惧。术前讨论中,一个新的想法出现在王锡山的脑海中:可不可以不开腹做这个手术呢?

自从2007年法国学者实施首例经自然腔道手术(NOTES)以来,王锡山就一直在思考和筹划直肠癌的NOTES手术。恰好,韩女士各方面都比较适合这种手术。但仔细查阅国内外文献后,他发现并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供参考。怎么办?为了患者,王锡山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会诊,他决定为韩女士行经阴道入路直肠癌根治术。

手术时,王锡山只在患者脐部这一先天自然皱褶处放置了腹腔镜镜头,另于患者的阴道后穹隆置入操作装置,无任何其他辅助切口。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他顺利地根治性切除了癌肿,并完成了消化道重建。由于手术损伤较小,韩女士术后7小时即可离床活动,没有任何疼痛的感觉。更让她高兴的是,手术没有留下任何可见疤痕。如今术后已3年,韩女士每次来复查都表示“工作、生活一切正常”。经检索在国际上,这一经自然孔道直肠癌根治术尚属首例。

术后,王锡山总结了两点:一是医学进步不光依赖技术进步,更需要理念先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二是敢于挑战,但绝不盲目跟从,“严格选择适应证和禁忌证,切忌为技术而技术”。

近年来,王锡山在国内率先提出了选择性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开展了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他开展的经下腹弧形横切口入路、骶尾入路的直肠癌手术,经阴道入路早期直肠前壁肿瘤切除术,在保证患者根治手术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开展了保留大网膜的结肠癌根治术、保留直肠壶腹全结肠切除术根治术,完成了黑龙江省第一例腹腔镜下的Miles术。每次看到高难度的手术完美收官,作为医生,他总是兴奋得“想要喝上二两”。这种成就感,只有做医生才能洞悉其味。

“为一个生命,我甘愿一试”

外科手术在别人看来血淋淋的,似乎和艺术搭不上边,但在王锡山眼里,却是最完美的艺术创作过程。他常对学生说:“外科医生要有立体的解剖思维,手术中的每个动作都要投射出智慧。”每一剪、每一钳、每一次走向,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59岁的老刘是全国劳动模范。2007年,老刘结肠里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行手术未能切除。他辗转各地求治,无奈却被告知肿瘤侵犯了肝、十二指肠和众多器官,无法手术。见到王锡山时,老刘一脸黯然,但他眼神中对生的渴望却始终没有泯灭:“王大夫,这是我的最后一站了,全指望您了!”

不能辜负患者的信任啊!综合分析病情后,王锡山顶住压力作出决断:患者病灶以局部浸润为主,没有远处器官转移,可以再次手术探查。这是个了不起的决定。因为这是患者的二次手术,且第一次医生未能切除病灶,胰头、十二指肠、胆囊和肝脏等众多器官被侵犯,基本上就是手术的禁区。

经过精心准备和充分评估,老刘被推上了手术台。王锡山耗费10来个小时,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包括右半结肠、胰十二指肠、胆囊及部分肝脏切除术。不但切除了肿瘤,还达到了根治性切除的目的。

转眼5年多过去了,现在的老刘和常人一样,每逢节假日便来电问候王锡山。更让老刘念念不忘的是这样一个细节:当时手术做到一半,探查结果显示可以切除,王锡山赶紧差人通知等在手术室外的老刘妻子,让她放心回家休息。“他自己顶住压力为我手术不说,心里还想着病人家属长期处于高压状态,需要及时宽慰。”老刘说。

像老刘这样的大手术,王锡山做了几十例,绝大部分是二次手术,手术难度可想而知。手术后,老刘得知王锡山的座右铭是“德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技不如仙者不可为医”,便送来一块“德如佛,技胜仙”的匾牌褒奖他。

当问到为什么敢冒别人不敢冒的风险时,王锡山说:“如果说为名利,那太不值了。但为一个生命,我甘愿一试。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怎么做对病人最有利。”

没有真诚,就不会有病人及家属的信任;没有付出,也不会有意料不及的收获:通过对老刘手术过程的反刍以及其他571例联合脏器切除手术得失的总结,王锡山对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大肠癌临床病理分期提出了进一步细化分级的建议,同时建议将Ⅱ期病人重新分为三个亚期,将Ⅳ期病人区分为Ⅳa和Ⅳb。此项研究对重新评估大肠癌临床分期以及判断预后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为指导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一个人吃一堑,全行业长一智”

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35岁时拔尖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38岁时成为博士生导师,为了钟爱的外科事业,王锡山总是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学生:对每一台手术都不能掉以轻心,用手、用脑,更要用心。

作为科主任,王锡山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他帮科室成员搭平台、选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融入科室的管理和建设中,建设“大家的科室”。“别的科是医生很牛,我们科是患者很牛,”王锡山的学生王贵玉说,“王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必须尊重患者,跟患者处成朋友,在服务中学习。”不管是对科室成员的不足之处,还是对不顾后果一心求治的病人,王锡山都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几天前,患者一家人给王锡山下跪,要求手术。王锡山反复跟他们说,“手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还会让他们卖房卖地,患者也遭罪,这又何必呢?”患者被劝返,回家两天后即去世。后来家属打来电话,感谢王锡山让他们“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还有一位患者家属跟王锡山商量,他父亲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没办完,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很好,希望医护人员能帮他父亲完成心愿。权衡之后,王锡山创了一个“任何书上都找不到”的术式,在患者腹部造了两个瘘,解决了复杂的肠梗阻,帮助老人维持了近两个月的生命,把家里的事务安排完毕,最终没有遗憾地走了。

“外科医生不在于会做多大的手术,而要看病人情况适合做多大的手术。”这是王锡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他又提出了行医的三原则:依法行医、人文行医和科学行医。依法行医是规则,讲的是原则性;人文行医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施治;科学行医则是避免个人经验主义,讲究科学、规范。

查房时,他会带着学生,给他们讲解分析诊断不同疾病的要领;手术时,关键步骤他会对学生讲解再三,手把手地教他们体会操作手感。科研上,他从不吝啬用自己的经费给学生做课题,经常自掏腰包带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

最近,王锡山正策划在他主编的《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上开辟一个新栏目,叫做“失败病例报告”。“当下社会信息流通迅速,小道消息无孔不入,对差错秘而不宣反而容易放大负面效应。”王锡山说,“一个人吃一堑,全行业长一智。我的想法就是要建立一种内部通报机制,拿出勇气来面对失败,就是为了以后能避免失败,从而使更多病人获益。”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6月 29, 2013 08:50: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921.html
  • 王锡山
  • 对病人有利
  • 唯一的选择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