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能视域下医学生利他素养的培养

医学生 医学动态评论3,467 views字数 5688阅读18分57秒阅读模式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依据国际经验,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就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在医疗卫生系统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医患矛盾和纠纷的增加。随着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医务工作者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经济人”,其行为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有时就存在冲突,医生有逐利的可能,医患之间传统的信任关系被破坏了,这必然会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导致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和医院层面,也有的来自学校和个体层面的因素。本文侧重从学校层面,即从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的社会职能——培养高素质的医务人才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利他素养,从而最终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教育组织

大学的传统功能有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医学院校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对象是医学生,所以它肩负着向医院输送高层次医疗人才的社会重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体制的转型,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医术而且要具有较高的医德,而医务工作者新生力量源泉主要是各大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所以,医学院校要向医院输送高层次的医疗人才,希望通过他们的未来行为来改善和调整医患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目前医学院校承载的最主要的社会职能。

利他行为是医学生具有高尚医德的一个关键点。医学生利他行为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医患关系的处理,也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利他行为”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创始人孔德提出来的。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医疗服务的逐渐市场化,医患矛盾凸显,之前基本上不存在太多的利益冲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存在着“道德风险”,由于医者和患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医者掌握着信息资源,他的行为是利己还是利他实际上是一种善念和恶念在大脑中博弈的结果,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生的这种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为了增加收入,收受红包、收取药品回扣、夸大病情、滥用药品和高精尖仪器设备、扩大住院的范围和延长住院时间,这些不良行为确实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整体形象,医患之间的信托关系被质疑,医殇事件时有发生。这里有社会因素、医院制度的因素,也有医务工作者个人的德性因素。为了改善这种医患关系,需要学校与社会、医院、家庭通力合作。所有这些都对医学院校的社会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医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的表现

所谓利他行为,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将其界定为“牺牲施助者的利益而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利他性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健康程度的标准,对医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笔者曾对吉林省的三所医学院校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医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的现状调查,问卷发放并收回460份,涵盖了从大一到大四不同年段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发现医学生的利他行为呈现出一种弱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医学伦理和利他方面的理论认知缺乏

人的道德品质发展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即由一定的道德认知,这种道德认知是群体性的,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再外化为一定的道德行为,这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从而促进人的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我们可以看出,一定的道德认知是一个人是否采取一定的道德行为的理论前提。目前就医学院校的一般情况看,笔者认为,医学生接受到的医学伦理知识贫乏。医学伦理课应该是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较高的利他素养的主干课程,但是课时较少,基本上是30学时左右,而且是作为考查课开设的,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覆盖面窄,只有部分专业开设,而没有作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共同课,更不用说要上升为专业基础课了。相关课程开得比较少,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部分院校开设的与此相关的课程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存在对大学生的共性,也只有一章节介绍到职业道德,对医学生来说没有针对性,是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求的。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人类健康的重任,社会对医学生德性的要求也比较高,医学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所以医学院校应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利他理论认知以指导其行为。

2.学医目的模糊或过于功利化

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您从医是因为”,受调查者的答案分布情况见表1。

社会职能视域下医学生利他素养的培养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选择②③⑤的共290人,占到63.04%。其中②与⑤占58.05%,说明这部分学生学医目的模糊。还有部分医学生把这一职业作为牟利的行业,为医的动机不纯,名为利他实则利己。由于医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模糊或淡化,导致在校期间学习的动力不足。由于这些思想因素的存在,很难使今天的医学生在校期间和走上治工作任重道远。

3.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化

如前所述,由于医学生医德理论知识贫乏,只有部分专业接受了课时很少的医学伦理教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也很弱化。如笔者在调查问卷中问道“作为准医务工作者,你工作岗位后能具有较高的医术和医德。医学院校的思想政对收红包的态度是,选择的情况见表2。
社会职能视域下医学生利他素养的培养

问卷中“视医院具体情况而定”占38.70%,这说明今天的医学生一方面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医院对医德的制度约束;另一方面医学生更需要一种自律精神,在没有外在约束或制度约束力弱的情况下仍能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这正是黑格尔所定义的两种伦理观:规范伦理和价值伦理。价值伦理是人们所渴望的生活准则,诸如忠诚、诚信、良心等。这种内在的东西,需要医学生将群体性理论认知上升为个人道德情感、信念,内化为对医生行业的热爱,有了这种爱就不会把该职业视为个人牟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不会唯利是图,而是把它视为一种精神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促进人生由冯友兰先生倡导的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转化。

4.医学生公益心淡薄化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是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与人的生命、幸福和安危息息相关,医学的特殊性质要求我们医学生有一种“大爱”思想、一种社会责任感。通过公益活动可以激发医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真情回报社会的决心,有利于培养医德高尚、医技高超的高素质医疗护理人才。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6.96%的学生愿意帮助他人,但只有52.17%的学生做过义工,68.91%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的志愿社团组织;有80.43%的学生当遇到老人突然发病的紧急情况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也有50.22%的学生接受过家长或亲朋的暗示不要帮助陌生人,免得被讹诈。社会公益事业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通过这组数字我们发现,医学生有帮助他人的欲望,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满足不了学生的这种需求,家庭教育也过于功利化、明哲保身。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很难使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坚持病人利益的优先性,切实履行救死扶伤的道德责任。

三、医学院校在增强医学生利他行为方面的对策思考

医学的职业本质决定医学必须把治病救人放在首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利他主义。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医家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但是,近年来医学生利他行为有着弱化的趋势;医疗工作部分推向市场后,部分医疗活动违背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医患矛盾增加,这一社会裂痕将会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医学院校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培养医学生的利他素养,增强医学院校的社会职能。

1.构建完善的医德理论课程体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增强医学生医德、利他方面的理论认知,医学院校必须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具有医学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

(1)医德基础理论课,如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的开设。目前,医学生法律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不能展开,而且合到思想道德修养课里,学生对它的界定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医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重视也不够。医学院校应该结合医学生特殊的职业需求,开设与医学相关联的法律课程,如执业医师法、卫生法等。健康的心理是医学生未来能够更好为患者服务的前提,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心理学并没有在医学院校的各专业普遍开展。学习心理学是医学生未来与患者有效沟通的需要,也是医学生完善自我的需要。随着医患矛盾和医殇事件的增加,今天医学生承担的社会压力也比较大。从有关调查问卷中发现医学生有心理压力的已超过25%,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阻碍医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2)作为医德主干课程的医学伦理学。目前,医学院校医学伦理课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课时少、覆盖面窄、授课教师不专业。据问卷调查显示,在医学院校中只有44.57%的学生开过医学伦理课;从课程性质来看,基本上属于考查课和选修课;所开课时为36学时左右;从讲授医学伦理课程的教师来看,多是人文社科的教师,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专业课教师又不太注意医德的渗透,未来医学生的医德情况令人担忧。这也反映出目前医学院校存在着重理轻文、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一种现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医学院校与其他理科院校不同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医务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这些准医务人员的同情心,在同情的努力中为对方分忧,维持医患之间的和谐;有助于辩证地看待并解决医患矛盾和纠纷,有效排解工作压力;有助于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大医精神。重视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特别是医学伦理学课程应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选修课的构建。医学利他的内涵非常丰富,由于理论课时有限,但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将其内容补充进来,例如,可以通过选修课讲解医德历史、讲解经济伦理学、进行专题讨论,来增加利他方面的道德情感认知。也可以通过选修课开展有关利他方面的经典著作选读,如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等。

2.利他文化氛围的建设

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学校有崇尚利他行为的气氛。

从学校的外部环境来看,医学院校可以结合本学校的特点,设计制作突显利他精神的医学大家雕像与题词、长廊宣传标语或碑刻格言警句、利他文化广场等。从学校的内部活动来看,首先,医学院校可以请医德高尚的老专家讲授从医经历,学习国内外知名医学人士的利他先进事例,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虚拟榜样人物。弗洛伊德的投射理论认为偶像、榜样都是人将内心的理想、信念、欲求向外投射和放大,实际是将自我理想化、现实化,认同榜样才能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教育。其次,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开展各种有关利他方面的征文、演讲、辩论、座谈、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广大医学生在“载体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利他观念。最后,学校要进行慈善文化教育。慈善文化就是学校进行的有关慈善的一切活动与现象的总称J。医学院校的慈善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普及慈善知识与践行慈善活动。通过学习有关慈善知识,帮助医学生懂得一个人要有爱心、感恩的心,要关怀他人、要利他,通过善的知识灌输潜移默化地遏制医学生内心恶的欲念,种下善的种子。践行慈善活动,即医学院校积极组织活动,医学生能够积极地并自愿地参加社会慈善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医学院校的社会化功能。

3.完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

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是不能过于形式化,要讲究实效。医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结合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从事医学知识的社会宣传、进行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去医院进行导医、开展“三下乡”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医务活动不是理性因素单一作用所致,而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医学生通过去医院进行社会调查、导医等活动更能贴近实际,能亲身体会到患者及家属排长队挂号的焦急心理、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未知心理、对神医出现的期盼心理,这时会表现出人性中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通过换位思考,医学生会产生悲悯和同情心,才能真正理解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意义,才能促进医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学习医学知识。志愿者活动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志愿服务的活动,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与慈善、博爱、利他有不可分的密切关系。医学生可选择参与校内图书馆、广场、食堂、教室等场所的服务活动,也可以选择到学校以外的地区从事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4.注重医德教育的长期性、持续性

医德教育贯穿一名医师成长的全过程,包括医德理论学习期、医德萌芽期、医德成长期、医德社会化前期、医德成熟和持续发展期几个阶段。

临床实习是实现医学生向医务工作者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也是医德教育由医德成长期向医德社会化前期过渡的阶段。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医学生要检验自己的理论认知,包括在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医德知识,如果受到不正之风的影响,有时就会陷入极度的矛盾和困惑之中,因此,要求学校和医院通力合作。医院选派医德医风好的医师作为带教教师;学校要注意对实习生医德教育的跟踪指导和反馈。

总之,利己与利他是医务工作者在医务活动中两种行为选择,为了维系社会的稳定,需要我们寻求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平衡点。当今医学生利他行为状况直接关系到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医学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医务人才的职能。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除了医学院校,医院、家庭、社会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努力创建和维持医患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9月 10, 2013 07:30: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1578.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