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医德教育浅论

医学生 医学论文评论10,192 views字数 5118阅读17分3秒阅读模式

  医学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医务工作者,学校除对学生传授医学知识以外,还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医德就是医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人文素质,也是衡量医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标准。因此,医学院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医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医德观,为他们将来从事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医疗腐败、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等不和谐因素,不仅阻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且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究其原因,除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医疗制度的不健全、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当、社会道德体系的重构等原因外,医学院
校对医学生在校期间医德教育的重视不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二)继承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需要

医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重要体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1]。中国传统医德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历朝历代用来衡量行医者医术的重要标准。将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作为中国特有的医学伦理思想和人文素养对医学生教育,对今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医德情感,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医德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三)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共产主义道德在医药卫生领域中的具体体现;目的是培养医学生的社会主义医德品质,使学生建立以共产主义道德观为思想基础,确立共产主义的职业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体系。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素质,才能确立社会主义信仰,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医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医德是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加强学生自身的理论修养,正确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他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医德观的建立[2]。
在医学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并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途径

(一)医德教育应贯穿在校教育的全过程

1. 入学教育。医德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从学生刚进入大学开始,就应该为这个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医德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中,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医学生角色有一个初步认识。每年新生入学,就要进行入学教育,要求学生将专业学习同医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医者无德,不堪为医”,列举大量的医德典范和医德先进人物事迹作为事实依据,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建立正确医德观的重要性,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树立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医德取向,为下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学校开设相关医德教育课程。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医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育,改革落后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还应加强它与医学课程的渗透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使这门课程在对学生塑造人格和医德培养发挥应有作用;构建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3]。

  此外,还应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借鉴国外医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经验,将医保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保健、医院与社会、医生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加入到医学人文课程中,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调动医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对医学生系统医德教育的开展。

3. 强调教师的育人作用。教师是人类工程的灵魂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工作,而且也是医学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应该将医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将医学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更应将正确医德观和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自身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医德观,并将自己的政治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等能直接影响学生医德情感的自身因素贯穿于师生交流和课堂教学等教育情境中;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进一步强化时期,作为集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医院带教老师,其医德修养、治学态度、精湛医术对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影响和感召力,这种影响来源于医学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带教老师还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医德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学生对自身医德修养的提高形成自觉,从而使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将医德的培养与医术的提高同等看待,形成一种长效机制[4]。

(二)通过学校的环境建设促进医德教育

1. 班级建设推动医德教育。班级是团结同学、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归属感的最直接途径。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发挥集体影响的作用,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选取《医学生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词》及国内外医学名家、医德楷模的名言、事迹制成板墙报悬挂在教室墙壁上,通过清晰生动的文字语言感染学生,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生的使命;在教室中设立报刊架和书架,利用班费订阅和购买相关报纸和医德教育的书籍,拓宽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班级团支部通过制作医德宣传海报来开展医德教育活动,加强同学们对医德的理解;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医德学习小组,定期写学习心得,使学生能够重视在生活中对医德的培养。这样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可以增强医学生自我培养医德素质的意识。

  通过主题班会集体学习和讨论医德问题,利用教室多媒体放映医德教育视频资料,如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医学大家系列和电视纪录片《名医大家》等,这些医学大家不仅有很高的医学水平,更有着崇高的人格和医德修养,是将医术和医德提高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典范。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资料,能进一步认识医生的使命和责任,这对医德观正在形成中的医学生来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提供了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和范本,激发学生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意识。

  良好的班风不仅能加强学生提高医德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通过班级发挥集体影响效应,形成一个良好的医德舆论环境,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2. 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医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拓展学生医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营造有利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良好氛围。

  学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情况,培育能体现医学精神、激人奋进的校风、校训精神,构建积极进取、恪守医德的校园人文氛围;在校园内设置校史墙、宣传窗、报刊栏以及一些内涵丰富、能展现医学人文的景点和标志;图书馆大厅中悬挂医学名家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教学楼和教室里张贴励志题名和医家名言等。通过以上这些无形教育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提高。

  校团委及其领导的学生会、学生社团要经常举办以医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榜样典型教育,邀请医疗战线的楷模来校为学生做先进事迹报告,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重要责任;利用每年的护士节、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等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围绕医德主题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如校园艺术节,将医德教育融入各种竞赛和表演形式中。

  通过校园文化,使学生时刻受到医德气息的熏陶,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共识点,激发医德修养提高的积极性。

3. 利用网络开展医德教育。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检索途径。网络的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交互性使我们开阔视野,及时获取信息和新的知识;但是网络的无序性又使一些不良信息任意传播,这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在道德修养、
人格品质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应该重视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握教育主动性,开辟医德教育的网络课堂[5]。

  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门的医德教育专栏,介绍最新医学医疗动态、国家医疗法规政策、医德规范、古代医德典范、现代医德楷模、校内名师、视频资料、在线书库等内容;留言版块让同学们留下自己的医德感想,同时链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建设的网站,使学生方便浏览这方面的网站;利用班级QQ 群、辅导员博客、校园 BBS 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交流讨论和交互式学习,邀请德育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和案例讨论,解决学生的道德困惑。以上措施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而且可加强医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医德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医德教育通过网络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为。

  通过学校的社会环境构建隐性课程,拓展医德教育的途径,使隐性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

(三)学校相关机构参与到医德教育中来

1. 发挥党群和职能部门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和院系党总支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要重视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和学生党组织建设,吸纳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进入党的队伍中来,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医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应发挥教育、联系和团结学生方面的优势,将学生的医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中,为提高学生的医德素养服务。如校团委在暑假组织“三下乡”医疗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到社区和农村开展义务体检、医疗咨询、卫生知识宣传等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附近社区、养老院、孤儿院开展义诊和帮扶工作,为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定期体检,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服务。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奉献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而且使医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坚定的医德信念和职业理想。

  宣传部门制定以学生医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方案,发挥自身喉舌作用,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报等校园媒体进行医德宣传,促进学校医德教育的开展。

  教务部门将医德纳入正常教学中来,除了“两课”和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外,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特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使医德教育更贴近实际;建立学生医德学习档案和医德考核评价制度,记录学生的医德学习情况和道德素质表现,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医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增强医德教育的时效性,巩固医德教育成果。

  学生处和资助中心将学生的医德学习情况和医德考核结果与各类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评比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医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强化学生的医德品质。学生毕业推荐工作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同医德考核结果结合起来择优推荐,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医学毕业生。

  学校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医德教育中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院系紧密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医德教育的开展。

2. 发挥图书馆的医德教育职能。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相比于课堂教学有自己独特的育人优势,医学院校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中来,配合学校和老师做好学生的医德培养工作[6]。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不仅能使学生收获大量的专业知识,还能通过人文社科类读物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医德素养。图书馆利用内部的空间优势,如场地、设备,定期举办医德教育展览,利用多功能报告厅邀请校内外优秀医务工作者来作医德方面的专题讲座;利用图书馆丰富的网络和电子资源建立医德教育电子数据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立体、生动的教育。通过挖掘图书馆医德教育的资源,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开展。

  总之,塑造一名具有社会主义医德观的医学毕业生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将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中,将医德素养作为衡量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改革和发展医德教育体制和模式,学校各部门参与进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使医德教育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生
  • 本文由 发表于 7月 25, 2013 08:30: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edelites.com/1179.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